蛋糕|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蛋糕|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文章图片

蛋糕|全球70%!中国鱼虾是如何统治世界的?


每三条摆上世界餐桌的养殖鱼 , 就有两条“中国造” 。
文 | 华商韬略 陈 媚
在中国 , 国宴是门学问 。
开国大典当晚 , 新中国要举办第一次国宴 , 菜单精挑细选:既要调和众口 , 又要“高端大气上档次” 。 周总理一锤定音:吃淮扬菜 。
这不是周总理偏爱家乡风味 , 而是淮扬菜确有其长:做工精细 , 不失本味 , 高贵典雅 , 又相对清淡 。 而各类食材里 , 质地细腻的鱼类水产 , 很适合承接国宴风格 。
1949年的开国第一宴 , 上了红烧鲤鱼和干焖大虾;1957年 , 招待前苏联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 , 主菜松鼠鳜鱼;1959年赫鲁晓夫和胡志明参加十周年大庆 , 吃到了凤尾鱼;1972年尼克松访华 , 桌面上有龙井虾仁;1984年里根造访 , 直接把海参鲍鱼干贝的佛跳墙端上了桌 。
国宴上的鱼类名菜名扬四海 , 但面子之内 , 却有个难言的里子——建国之后很长一段时间 , 中国人都处在“吃鱼难”的困境中 。
【01】
在中文互联网上 , 流传着一句话 , “没有中国种不活的菜 , 没有中国养不活的鱼” , 是公认的高赞金句 。
但把时针拨回70年前 , 讲这句话 , 恐怕没有底气 。
新中国百废待兴 , 粮食供给是头等大事 , 解放上海第一年 , 全市存粮8000万斤 , 只够应付20天的困境 。 情势危急 , 陈毅市长不得不请出经济干才陈云同志 , 用战备手段才压住了粮荒 。
粮食如此 , 优质动物蛋白的供应更堪忧 。
央视纪录片《大国渔业》披露一个数据:1950年 , 中国水产品人年均占有量仅1.65千克 , 远低于7.7千克的世界平均水平 。
在内陆地区 , 水产品其实是一个遥远的传说 。 虾皮、海带、带鱼这三宗瑰宝 , 是绝大多数50后中国人 , 对于海产的全部回忆 。
但不要以为这只是物流阻隔的原因 。 广东省身靠海边 , 坐拥珠江 , 从来都是美食大省 , 但在70年代 , 这里也经历过水产匮乏的岁月 。
当时的广州市 , 每个居民每月发两毛钱的鱼票 , 一个月下来 , 还不够买条半斤的鲳鱼 。 寻常日子还可以硬扛 , 逢年过节和广交会 , 食材供应就成了大问题 。 1978年 , 担任广州市委书记的欧初实在忍不住 , 问了财办主任一个无奈的问题:三十年代我在广州读书吃的都是活鱼 , 为什么现在只有死鱼?
财办主任答得也很无奈:“死鱼都不够卖 , 何必求活鱼 。 ”
“吃鱼难”的窘迫 , 到了作家路遥的笔下 , 就成了经典段落 。 在《平凡的世界》里 , 双水村的田海民办起了养鱼场 , 给村里每户分了几条鱼 , 有的村民连皮带刺吞下去 , 卡住了喉咙 。
而另一个经典的场景 , 发生在中国东北 , 一包装了干制蛤蜊、爬虾、海米、紫菜的底料 , 就是家庭改善生活 , 烹饪汤底的恩物 。 每当火锅里的水汽升腾 , 总会有孩子不避氤氲 , 趴在锅边观察“海底世界”般的景色 。
这段辛酸往事 , 折射出了中国改革开放前水产品领域的困境 。 长期以来 , 中国虽是水文大国 , 水产供应却极其紧张 。 首当其冲的问题是:人工养殖不太行 , 只能靠捕捞 。
以存活率高、家养范围最广的青、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例 , 当时各家各户的鱼苗都是由鱼贩从长江、西江等江河装捞 , 再运到各个集散地贩卖 。
中途需要不断换水、且温度不能过高 , 但即便注意了无数事项 , 长途运输依然抵挡不了鱼苗的高死亡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