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祝融号”火星车的最新研究表明:其着陆点相较其他火星着陆点具有更强的火星地貌特征 。其地表由风或水塑造,这些初步发现表明,祝融号将有望对火星北半球低地的表面环境演化带来见解 。
前述发现于北京时间3月8日刊登在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上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机电工程学院教授丁亮及其同事分析了“祝融号”在前60个火星日收集的着陆点区域测量结果,发现了着陆点区域相较其他火星着陆点地貌特征更明显的证据,并且研究了着陆地点火星土壤的物理性质与地貌特征 。
【祝融号|“祝融号”火星着陆点最新分析:比其他区域更具火星地貌特征】2021年5月,“天问一号”探测器和“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北半球的乌托邦平原(Utopia Planitia)低洼地区着陆 。乌托邦平原是一处火山地区,为火星上最大的平原,直径3200公里,其历史可追溯到约33.2亿至33.6亿年前 。科学家推测该平原曾经可能存在过大量液态水体或冰,因为火星北半球可能存在“古海洋”,而乌托邦平原位于推测的古海岸线内 。因此,剖析该着陆区的地形地貌、物质成分,对探索其地质演化历史、验证火星“古海洋”假说具有重要意义 。
研究工作中的“60个火星日”意味着61.6个地球日 。由于火星日代表火星上的太阳日,即一个“昼夜”的时间,平均为24小时39分35.24409秒,火星日比地球日长近2.7% 。
“祝融号”高度为1.85米,重量约为240公斤 。此次,研究人员利用“祝融号”运动数据与相机图像,确定它在前60个火星日里向南行进的距离为450.9米,并通过分析“祝融号”轮子与下方地形的相互作用力以及避障相机拍摄的轮辙影像,推断出着陆地点火星表面土壤具有较高的承载强度和粘聚力,还辨别出该区域符合风蚀特性的地貌(如沙脊、波纹、侵蚀坑以及岩石纹理等),其中风成床面形态以横向沙脊为主,当地风向为东北方向 。同时,着陆地区显示出平缓的地形状况,其地表的主要地质特征包括风成床面形态、小陨石坑和岩石 。
这些初步发现表明“祝融号”火星车的着陆位置相较于其他火星着陆点,具有更加明显、易于研究的地貌特征,将有望对火星北半球低地的表面环境演化带来更多见解 。(王蕙蓉)
推荐阅读
- 化学转化|“美帅酷飒”!绿色化学“她力量”
- 包子|惊蛰过后,养肝“黄金期”,7种食物别舍不得吃,滋阴养肝又美味
- 数字观|数据交易中心建设按下“快进键”也要避免“一窝蜂”——政协分组会议上委员们的“数字观”
- 西芹|春天要“防春燥”,这菜一周吃3次,滋润养肺,清清爽爽过春天
- 00后|“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春天的韭菜一定得多吃!
- 韭菜|惊蛰前后,记得吃“初春6鲜”,鲜嫩又美味,顺天时才能健康长久
- 叉烧|叉烧什么时候,开始变成“越腍越好吃”了?
- 牛肉|“墨茉们”没人排队了,都怪BlueBottle?
- 银耳|5种常规的“普通厨具”,有的家庭却没有,家中常备1年能省几百元
- |中国白酒界“高手”: 一个个喝死8人,另一个为戒酒用铁链锁住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