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大学生运动员是怎样“炼”成的( 二 )


当然,由于运动员需要投入很大精力用于训练,因此学校也会采取诸如用训练冲抵部分学分、延长学习年限等方式,帮助他们顺利毕业 。
王家宏告诉《中国科学报》,对于大学生运动员,不同学校也会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 。“比如,如果学生有比赛任务,一般是半天学习、半天训练 。但也有学校选择让运动员完成学分后,再进行相对集中的训练 。”如果到了运动员的比赛周期,学校会派老师到训练基地“送教上门”,保证其能够完成课程学习 。
再比如,同在江苏省的南京工业大学,其在棒垒球项目上施行的是“省队校办”模式,即该省的棒垒球队就建在南京工大,队员吃住训练全部在校园内 。而有些学校的运动员则采取在训练队训练、回学校上课的模式 。“总之,培养模式各有不同,但都要以有利于学生训练和学习为最终目的 。” 王家宏说 。
顶尖运动员的培养趋势
就在冬奥会举行前夕,香港大学宣布首次推出“顶尖运动员入学计划” 。该计划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以公开考试、校内考试等学术表现作为主要考虑,而是破格以运动员的体育成就作为首要入学遴选条件 。
在王家宏看来,这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来我国顶尖运动员的培养趋势 。“长期以来,我国顶尖运动员的培养路径主要依赖国家体委主办的各种体校 。但是,我国高水平体育竞技人才培养要想建立更完善的优秀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体教融合模式更应向学校倾斜 。”对此,吴序也深以为然 。
“虽然国内顶尖运动员大多有一个‘大学生’的身份,但他们几乎都是在取得一定成绩后才考入大学的,真正从高校进入顶尖运动员行列者少之又少 。”不过吴序直言,这与运动员所从事的项目有很大关系 。
“比如,在田径、篮球等领域,现在有很多大学生边学习、边训练,并最终打进职业赛场 。”他说 。然而,在诸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技巧性比较高的运动领域,由于顶尖选手每天的训练时间过长,这些时间在高校内部难以保证,所以很难培养出顶尖的选手 。
“尽管如此,如果高校足够支持的话,这些问题也并不难克服 。但在目前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培养出一个国家队运动员’对于高校而言,是否是一件足够值得骄傲的事情,又是否值得高校在总‘盘子’有限的情况下投入足够的精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吴序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