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症状 又称茶梢枯死病 。 分布在全国各产茶区 。 主要为害叶片和新梢 。 叶片染病嫩叶、成叶、老叶均见发病 , 先在叶尖或叶缘上生出黄绿色小病斑 , 后扩展为圆形至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褐色大病斑 , 成叶和老叶上的病斑具明显的同心轮纹 , 后期病斑中间变成灰白色 , 湿度大出现呈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粒点 , 即病原菌的子实体 。 嫩叶染病时从叶尖向叶缘渐变黑褐色 , 病斑不整齐 , 焦枯状 , 病斑正面散生煤污状小点 , 病斑上没有轮纹 , 病斑多时常相互融合致叶片大部分布满褐色枯斑 。 嫩梢染病尖端先发病 , 后变黑枯死 , 继续向下扩展引致枝枯 , 发生严重时叶片大量脱落或扦插苗成片死亡 。
【茶树病害--茶轮斑病】
病原 Pestalotiopsis theae (Sawada)Steyaert称茶拟盘多毛孢 ,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 病斑上的黑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盘 , 直径120—180um , 初埋生在表皮下栅栏组织间 , 后突破表皮外露 。 分生孢子梗丛生 , 圆柱形 。 分生孢子纺锤形 , 多具4个隔膜 , 大小20一30×6—8(um) , 孢子顶部细胞具附属丝3根 , 基部粗 , 向上渐细 , 顶端结状膨大 。 该菌是我国茶轮斑病病原的优势种 , 此外还有8种 。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盘在病叶或病梢上越冬 , 翌春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 , 从茶树嫩叶或成叶伤口处入侵 , 经7—14天潜育引起发病 , 产生新病斑 , 湿度大时形成子实体 , 释放出成熟了解子借雨水飞溅传播 , 进行多次再侵染 。 该病属高温高湿型病害 , 气温25—28℃ , 相对湿度85%一87%利于发病 。 夏、秋两季发生重 。 生产上捋采、机械采茶、修剪、夏季扦插苗及茶树害虫多的茶园易发病 。 茶园排水不良 , 栽植过密的扦插苗圃发病重 。 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 凤凰水仙、湘波绿、云南大叶种易发病 。
文章插图
防治方法 (1)选用龙井长叶、藤茶、茵香茶、毛蟹等较抗病或耐病品种 。 (2)加强茶园管理 , 防止捋采或强采 , 千方百计减少伤口 。 机采、修剪、发现害虫后及时喷洒杀菌剂和杀虫剂预防病菌入侵 。 雨后及时排水 , 防止湿气滞留 , 可减轻发病 。 (3)进入发病期 , 采茶后或发病初期及时喷洒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多霉灵(万霉灵2#)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敌菌丹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700倍液 , 隔7—14天防治1次 , 连续防治2—3次 。
推荐阅读
- 茶树病害--茶树炭疽病
- 茶树病害
- 茶树病虫害防治
- 不同茶树品种根际土壤中内生菌根的分布
- 茶树的起源和传播
- “低咖啡因茶树新品系选育”项目通过鉴定
- 最早的茶树
- 论证茶树的起源
- 土壤化学特性及其对不同树龄茶树根层中微生物体系的影响
- 安溪乌龙茶产业的演进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