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濛以茶会友被嘲“水厄”

自古以来 , 以茶会友被视为君子雅事 。 但东晋书画家、司徒左长史王濛却因此被同僚嘲笑为“水厄” , 留下一则不可多得的茶文化典故 , 后人戏称饮茶或好饮茶者为“水厄” 。 茶的别名多为褒语 , 如嘉木、佳人、叶嘉、瑞草、灵草、灵芽、雀舌、清友、琼蕊浆、忘忧草、不夜侯、龙团凤饼等等 , 而贬语仅有水厄、酪奴之说 , 水厄则是茶的第一个贬语 。 出身王氏望族王濛(约309-约347) , 字仲祖 , 小名阿奴 , 东晋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 出身王氏望族 。 “旧时王谢堂前燕 , 飞入寻常百姓家 。 ”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诗句 , 极写东晋时代王氏与谢氏家族的显赫 。 王濛父王讷为新淦令 , 女儿为哀靖皇后;子王蕴 , 字叔仁 , 起家左著作郎 , 累迁尚书吏部郎;孙王恭 , 字孝伯 , 起家左著作郎 , 后以中书令都督五州诸军事 , 兖、青二州刺史 , 镇安口;孙女系孝武定帝皇后 。 王濛善丹青 , 工书法 , 能草、隶 。 与瘐翼(305-345)媲美 。 隶书师钟繇 , 稍逊于卫臻、陶侃 。 少时放纵不羁 , 不为乡里所齿 。 后克己励行 , 以清约见称 。 有美誉 。 孙绰称其“温润恬和 , 辞间而有会” 。 与刘惔、桓温、谢尚称“四名士” , 誉为“永和名士的冠冕” 。 永和初官 , 封晋阳侯 。 司徒王导辟为掾 , 补为长山令 , 徙中书郎 。 长于清谈 , 穆帝永和二年(346)司马昱为会稽王辅政 , 贵幸之 , 与淡客刘惔号为入室之宾 。 转司徒左长史 , 年三十九病卒 。 “水厄”由来东晋时代茶饮尚未普及 , 陆羽《茶经》记载的晋代之前的茶事仅有30来则 , 身处北地的王濛 , 得风气之先 , 爱上了喝茶 , 不失为名士风流 , 可惜被一些只爱酒肉的政客误解了 。 据《太平御览》引《世说新说》佚文:“王濛好饮茶 , 人至辄命饮之 。 士大夫皆患之 , 每欲往候 , 必云:‘今日有水厄’ 。 ”“厄”为灾难、困苦之意 。 “水厄”原为相术、占卜术语 , 意为某人命相中如有“水厄” , 可能会遭受水患或水灾 , 应该远离水边 , 包括与水相关的行业 。 在唐代之前 , 茶饮多为烹煮法 , 将水烧开 , 放入碾碎或捣碎茶饼 , 过滤出茶汤 , 其过程并不像现在泡饮这么简单 。 王濛不厌其烦 , 充分说明他的热情和好客 。 遗憾的是 , 他接待的并非知音 , 而是一批俗不可耐的政客 。 喝茶不像饮酒 , 多喝会难受、呕吐 , 因醉酒而致病甚至丧命 , 如三国末代皇帝孙皓 , 举行宴会时 , 不管赴会的文武大臣能否饮酒 , 必须喝掉七升 , 而很多人喝不掉七升而又不可以违抗君命 , 只得硬着头皮赴“鸿门宴” , 拼命喝酒 。 如此酒宴足可称为“酒厄”了 。 而喝茶不像喝酒 , 一是不必像酒那样一饮而尽 , 而是可以细品慢饮;二是即使多喝也不至于非常难受 , 没有什么副作用 。 因此 , 这些“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的庸俗之辈 , 完全是因为不识茶而导致的偏见 , 少见多怪 , 自以为嘲笑了主人 , 殊不知把自己写进了“滑稽列传” , 留下了历史笑柄 。 根据分析 , 王濛被嘲笑为“水厄”的事 , 应该发生在晋阳侯任上 , 因为他担任司徒左长史已在会稽 , 当时南方茶饮渐行 , 已成为士大夫的风雅之事 , 如三国孙皓已让宠爱的韦曜以茶代酒 , 成为佳话 。 【王濛以茶会友被嘲“水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