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王哥庄茶叶生产新模式助茶业腾飞

崂山区王哥庄街道茶业经过10余年的发展,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600余亩,占全区三分之二以上,全街道共有崂山茶大、小加工企业200余家 。 崂山茶种植、加工是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途径 。 但部分茶农缺乏科学、规范的田间管理技术,无法在种植环节上保证茶叶品质,同时茶农散户获取外界信息有限、销售渠道不畅,单枪匹马闯市场,好茶也难以卖到好价钱,茶叶增长不增收 。 为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多次组织人员深入调研,积极探索茶叶生产新模式 ,把打造知名品牌与带动农民致富紧密联系起来,先后推出了“公司+基地”、 “基地带农户”的合作模式,并最终形成了目前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公司+基地+农户+农资经营者+茶商” 经营管理新模式,在企业和农户之间搭建起了互动的平台,有力地加快了茶叶产业化步伐,实现了公司与茶农的双赢 。 缘起:规范管理,提升崂山茶品质,破解增产不增收难题 科学管理,龙头带动,有章可循 。 针对崂山茶分散经营、种植面积小、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的现状,近几年来,街道注重发挥崂山茶主产地和骨干加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完善标准化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加大对崂池云峰、晓阳春、玉群、万来客等一批知名规模茶叶企业的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力度,并逐步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 2007年,街道茶叶龙头企业--崂池云峰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家新的《农业专业合作社法》,经国家工商行政部门审核,公司与自愿出资入股的30户茶农,正在崂山区率先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 。 与上世纪50年代的合作社迥然不同,茶业合作社是一种新型的农村经济组织,基本组织形式是茶农、茶商、茶企、农资经营者按照股份制形式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模式 。 合作社以茶叶为中心,按统一标准施肥、统一田间管理、统一订购优质农资、交流生产技术、社员经营者订单销售,在有利节约生产成本、提高茶叶质量的同时,大大减少茶农单枪匹马闯市场的风险 。 成立全区首家专业合作社后,王哥庄街道以此为契机,在崂山区农林局和相关专家们的直接指导下,依据《农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国家绿色食品的要求,结合崂山区特有的地域环境,制定了《茶叶专业合作社章程》、《社员管理制度》、《茶园种植管理技术规程》、《崂山茶加工操作规程》等相关制度,还建立健全了车间加工、包装规程,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整套完善地内部管理制度 。 合作社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法制化良性发展的轨道 。 截止目前,全街道共成立1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其中,签约社员1852户,茶叶签约面积4754亩,入会会员每亩茶叶年均收入增加3000余元 。 强化培训,提高合作社成员的从业素质 。 合作社多次聘请专家举办了多期“茶叶种植技术培训班”,采取设立茶叶技术宣传摊位、发放茶叶管理技术宣传材料等形式,向广大茶农详细讲解茶树从栽培、修剪、施肥、病虫害防治到采摘等各个环节管理技术,提高了茶农从业素质 。 加大科技投入,培育新品种,提升崂山茶的内在品质 崂池云峰合作社于2006年投资60余万元,承包山林1000亩,美化硬化了基础道路,铺设了水利灌溉设施,标准化茶园初具规模 。 合作社还承担了国家星火计划《抗寒耐冻》优良品种的选育 。 晓阳工贸有限公司合作社从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招聘茶叶本科大学生充实研究所技术力量,进行崂山茶叶的引种驯化和研究开发工作,并成功开发出有自己特色的崂山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及白茶等系列茶产品,极大地丰富了崂山茶的种类结构,增加了消费者购买时的选择性 。 发展:部门联动,扶持龙头企业,以点带面推进创建【青岛王哥庄茶叶生产新模式助茶业腾飞】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