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起首要意识到的是 , 上古汉语里对君王的称呼原本就很复杂 , 一篇文章不成能把它完全讲解清晰 。 光是“君、王”二字就有一堆派生词用于指代诸侯或皇帝 , 并且有些是皇帝专用 , 如大君;有的专指诸侯 , 如邦君、国君 。 春秋战国更是周朝礼法陵夷、崩坏的时代 , 各诸侯国君的称号比之先前就更复杂多变了 。
史乘里对诸侯国君的称号 , 可分为爵称和非爵称两种 。 爵称即称号国君的爵位 , 把“公、侯、伯、子、男”加在他们国名的后面 , 例如《春秋》记录鲁僖公二十一年的诸侯会盟:“秋 , 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 ”

春秋战国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文章插图

《周礼》关于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制及其封地的说法
尽管周王室已难以把握大权 , 但直到春秋晚期 , 诸侯的爵称仍根基维持不变 。 正如瞿同祖评论的:“宋永称宋公;齐、鲁、卫等永称为侯;郑、曹、秦等老是称伯 , 楚、吴等国老是称子;许永称为男 。 ”
这五等爵制里 , 最让人猜疑的莫过于“公” 。 春秋有影响的诸侯只有宋为真正的公爵 , 但我们在史乘里可以见到太多的“公” , 如齐桓公、晋文公;又如《左传》里会用“公”来称号鲁国国君 , 尽管鲁为侯爵 。 此外 , 若是查了诸侯国的汗青 , 更会发现他们在最初分封时往往是“公” , 如鲁国鼻祖伯禽是鲁公 , 齐国鼻祖可能称“文祖齐公” , 晋国鼻祖燮父也可能称过晋公 。
要诠释这个问题 , 需要先申明“公”这种爵位 。 “公”是周代地位最高的爵位 , “皇帝三公称公 , 王者之后称公”;也是最特别的 , 其称号并不宿世袭 , 公的儿女可能只是候、伯 , 侯、伯的儿女也可能酿成公 。 在世称“公”者几乎都是地位很高的内服王臣 , 西周早期诸侯称“公”的现象之所以多见 , 恰是因为此时良多诸侯国君仍在王朝中心兼职 。 到周王朝后期 , 这种环境便不再多见 , 春秋期间入周王室任在朝“卿士”而称为“公”的诸侯 , 似乎只有郑国的武公、庄公 。
春秋战国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文章插图

郑庄公在繻葛之战击败了周桓王率领的联军 , 确立了郑国的“小霸”地位
因为它意味着高尚的荣耀与地位 , 周皇帝也会命某位立下大功的诸侯为公 。 最有名的案例是卫国国君 , 一起头他们只能称“伯” , 直到贞伯之子“厚赂周夷王 , 夷王命卫为侯” , 让他进级酿成顷侯;顷侯的孙子武公将兵往佐周平戎 , 甚有功” , 于是再次得以进级 , 可惜此次进级无法遗传 , 在《春秋》里对厥后人称呼仍然是“卫侯” 。
春秋诸侯中 , 宋国是一个主要的破例 , 其国君是殷商王者之后 , 因而历任都可称公 , 看上去的结果等于宿世袭公爵头衔 。
至于其他称“公”的诸侯 , 用的就不是爵称了 。 有的“公”是诸侯国内对他的尊称 , 春秋经传中鲁国十二君都可称为“公”即是此类 , 风趣的是 , 这种“公”有时会与别国国君的爵称混用 , 像“夏 , 公及宋公遇于清” , “夏 , 四月 , 壬戌,公及晋侯盟于长樗” 。
【春秋战国国君该叫“公”还是“王”?】我们更为熟悉的“公”则是谥号 , 晋文公重耳逝宿世时 , 《春秋》记述为“晋侯重耳卒” , 下葬时 , 则说“葬晋文公” 。 值得申明的是 , 诸侯谥号并非一起头就可以称“公” , 春秋早期建造的晋姜鼎上用的就仍是“文侯”(与晋文公并非统一人) 。
春秋战国国君该叫“公”还是“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