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我国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宁可一日无食 , 不可一日无茶" , "一日无茶则滞 , 三日无茶则病" 。 从兄弟民族普遍流传的这些俗语中 , 可见出茶叶在他们日常生活中所居地位的重要了 。 在长期的饮用过程中 , 各兄弟民族又自然地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饮用方式 。 这些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 , 犹如朵朵奇葩异卉 , 开放在我国茶文化的百花园中 。
西藏的酥油茶 藏族人以牛羊肉、糌粑(用青稞粉做成的团子)为主食 。 "以其腥肉之食 , 非茶不消 , 青稞之热 , 非茶不解 。 "因此 , 藏族人都十分珍视茶叶 , 嗜好喝茶 , 而且饮量很大 。 他们最爱喝的是酥油茶 。 酥油茶的制法是先把茶叶放入壶中或锅中 , 约60克茶叶加2公斤水 , 煮沸半小时 , 滤出茶汁 , 倒人打茶筒内(这是一只圆形木筒或竹筒 , 筒体细长 , 中间有一个上下活动的木槌 。 筒上还有金、银或铜的装饰) , 再加入酥油和盐 , 有的还加胡桃、芝麻、花生、瓜子、松子、糖和鸡蛋等 。 然后趁热用木槌有节奏地上下舂打" , 当茶和酥油及其它佐料混和均匀后 , 成为黄乳色的浆液 , 有股浓浓的酥油味 , 倒进茶壶 , 煨在火旁 , 随喝随倒 。 款待客人喝酥油茶有一定礼节 。 主人先把装有糌粑的竹盒放在桌子中间 , 每人面前放好茶碗 。 然后主人按序倒酥油茶 。 客人边喝酥油茶 , 边用指尖拈起糌粑 , 丢入口中 。 按藏族礼节 , 茶不可急于一饮而尽 。 第一碗应留下些许 , 表示还想再喝 , 也表示对主人不凡手艺的赞许 。 喝了两三碗后 , 如不想再喝 , 就将茶渣泼地 , 以示喝够了 。 主人也就不再倒茶了 。
蒙古的奶茶 蒙古族人一日三餐都离不开奶茶 。 煮奶茶用的是青砖茶或黑砖茶 。 先把砖茶劈开砸碎 , 抓取约15克 , 放入盛水2~3公斤的铜壶或铁锅内 , 煮约10分钟 , 兑入牛奶或羊奶(约为水的五分之一) , 再放少量食盐 , 就成咸甜可口的奶茶了 。 蒙民一般每日早起就煮好一壶奶茶 , 习惯上都爱饮热茶 , 煮好的奶茶 , 用微火暖着 , 供随时取饮 。 牧民们每天早、中、晚要喝三次茶 , 只在晚上吃一次饭 。 所以他们一天的饮食是:"三茶一饭" 。 不过 , 他们喝茶时都边吃炒米、酪蛋子等 。 有的把炒米、酪蛋子泡在奶茶里一起吃 。 到蒙古包去作客 , 奶茶是待客的上品 。
云南的烤茶 云南的纳西族、傈僳族、彝族、景颇族、苗族等兄弟民族 , 他们不说冲茶、泡茶 , 也不说烹茶、煮茶 , 而说烤茶 。 烤茶的茶具是一只特制的小瓦罐 。 瓦罐凸肚、细颈 , 罐口有一倒水嘴 。 烤茶时 , 先把瓦罐放到火塘的三脚架上烘烤 , 烤至瓦罐滚烫时 , 掰一块紧压茶或饼茶 , 砸后放入 , 再烘烤 。 烤茶的技术在于均匀 。 所以要用文火慢烤 , 边烤边翻动 。 烤到茶叶变焦黄(呈焦黑色者为过火) , 噼啪作响 , 散发出茶叶焦香时 , 缓缓冲入沸开水 。 罐内当即冒出大量泡沫 , 此时茶香满屋 , 令人垂涎 。 也有再加盐的 , 将用线扎住的盐巴块浸入瓦罐 , 搅动数下 , 随即提起 。 所以又有称盐巴茶的 。 滇西北是云南省的高山峡谷地区 , 高寒地带 , 蔬菜缺少 。 少数民族兄弟以喝茶代替吃蔬菜 。 所以 , 烤茶用的小瓦罐已成为必备餐具 , 全家每人都有一罐 。 一般是边喝烤(盐巴)茶 , 边吃玉米粑粑 。 "包谷粑粑盐巴茶 , 老婆孩子一火塘" , 这就是他们用餐的基本方式 。 一日三次茶 , 不可或缺 。 有民谚说:"早茶一盅 , 一天威风;午茶一盅 , 劳动轻松:晚茶一盅 , 提神去痛;一日三盅 , 雷打不动 。
闽湘的擂茶 福建将乐县一带和湖南桃江、益阳一带 , 有种独具风味的饮茶方式--擂茶 。 每天清早 , 为全家擂一钵头擂茶 , 是家庭主妇们一天中必不可少的劳作 。 有人外出工作干活 , 也要在身边带个小擂钵 , 走到哪里 , 擂茶喝到哪里 。 擂茶是由茶叶、芝麻、花生、绿豆、桔皮、姜、甘草等混和调制而成的 , 有的还加适量的白术 。 配料的多少可按各家品饮习惯来定 。 做擂茶有一只擂钵 。 擂钵一般口径为30一40厘米 , 底径20一30厘米 , 高10一15厘米 , 内壁刻有斜纹 。 再有一根擂棍 , 长约50厘米 , 直径3一5厘米 。 先将茶叶和芝麻、桔皮等配料放在擂钵里 , 用擂棍充分擂烂 , 然后加入开水 , 搅拌均匀 , 再用竹蔑编的勺于过滤去渣 , 用碗分盛 , 即可饮用 。 这一碗碗色如牛奶 , 浓似豆浆 , 青气四溢的擂茶 , 不仅味香爽口 , 还有止渴、明目、提神等多种功能 。 如今湖南桃源有了专业生产擂茶的茶厂 , 把配制好的擂茶粉 , 用塑料袋包装 , 一袋一碗 。 饮用时只需在擂茶粉中加入适量食盐或糖 , 用开水冲化搅拌即可 。 据说 , 还出口呢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