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茶山”的传说

易武茶山的古茶树种群较为单纯 , 大都属普洱茶种(学名为阿萨姆种) , 较有代表性的古茶树有易武村落水洞 , 高10.33米、基围1.32米、树龄约七百多年的茶王树;有易武村铜箐河高14.52米 , 基围1.8米、树龄约四百多年的大茶树 。
历史上 , 易武曾是西双版纳12个承担田赋的地区之一 。 明隆庆四年(1570年) , 车里宣慰史刀应勐将其管辖地划为12个版纳时 , “六大茶山”为一个版纳——茶山版纳 。 清雍正七年(1729年) , 江内六版纳实行改土归流 , 易武始改属普洱府思茅厅 。 民国18年(1929年)成立镇越县 , 易武一度成为县府所在地 。
【“六大茶山”的传说】在现有的典籍和传说中 , 易武地区对茶的利用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 传说中易武茶山在汉朝已有茶 , 孔明来时才教授采茶饮茶的方法 , 因此易武人称孔明为茶祖 。 他们在每年农历7月23日 , 举行孔明生日集会纪念 , 称为茶祖会 。 而到了清嘉庆、道光年间 , 这里年产的干茶已达7万余担 。 尤其是到了乾隆年间 , 许多石屏人纷纷迁居易武种茶树 , 进一步促进了易武茶叶的种植 , 使易武成为一座著名的茶山 。 因茶而兴 , 因茶而旺 , 茶叶让易武商贾云集 , 也让易武产生了一批在普洱茶史上名号极响的茶庄 , 留下了一批极具收藏价值的普洱茶珍品 。
当然 , 易武之所以后来居上 , 超越江北六大茶山 , 并非只是仰仗产量 。 这里山高雾重 , 土地肥沃 , 温热多雨 , 天然就是产上等茶叶的好地方 。 再加上外地客商到易武设厂制茶 , 带来了先进的制茶技术 , 自然就生产出让人难以忘怀的精妙茶品 。 易武茶山所产的茶叶属大叶种茶 , 外形条索粗壮肥大 , 茶味浓郁 , 适宜于制成普洱茶 , 经久藏后 , 其汤色褐红 , 陈香活现 。 尤其是陈旧的易武春芽 , 汤色红润耐泡 , 叶底呈现褐红色 , 乃普洱散茶中之极品 。 一些资深的普洱茶品尝家都清楚 , 若从越陈越香的角度看普洱茶 , 易武茶山大叶种普洱茶实属最佳 。 也正因为易武茶的天生丽质 , 古六大茶山贡茶大都产自于易武乡周围 , 一些茶商在制作茶叶时 , 常常在包装上注明易武茶 , 使易武从产茶量和茶质两方面都一跃为古代版纳的茶山之冠 。
清雍正七年 , 清政府在易武设置了“钱粮茶务军功司” , 专门管理茶叶、粮食的购销贸易 , 而雍正九年(公元1732年) , 随着普洱茶被立为贡茶 , 易武茶区(易武、曼撒两茶山)每年必须解决贡茶66666斤 , 贡茶未完成前茶叶不许上市买卖 。 可以说正是借助产量与茶叶卓尔不群的品质 , 当年的易武成为了云南为数不多的富庶之地 , 并被称为“利润城” 。
商业的繁荣与茶叶产量的猛增 , 还让易武成为了“茶马古道”的始发地 , 那一时期 , 以易武为中心的茶马古道朝四方散射开去 , 主要的有易武—老挝的乌德—丰沙里—越南的奠边府—海防—香港;易武—尚房—老挝的南塔—万象;易武—勐腊—老挝的勐百察—泰国的米赛;易武—思茅—景谷—大理—中甸—拉萨;易武—江城—扬武—昆明—昭通—宜宾—北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