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经》问世1288年时,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将在《茶经》的诞生地举办“第10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陆羽茶文化节”,这一举措必将极大地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在这1200多年中,茶与文化的结合几乎涉及所有文化领域,茶文化的内涵得到深入地阐发 。 在这样的新形势下,笔者认为,研究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应该是茶文化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本文试从三个方面表述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
传承科学精神
打造现代茶产业的竞争优势
陆羽通过自己的调查和实践,总结出好茶生在“阳崖阴岭”这种最适合于茶树生长的生态环境,并指出“烂石”是最好的立地条件;采茶的时间是按照不同地区的气候,与不同茶树的生长规律来决定的,关键是看茶芽的生长情况,以“紫者上”、“笋者上”、“叶卷上”,而且要做到“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通过采、蒸、捣、拍、焙、穿、封7个环节,制成当时流行的饼茶 。
宋代贡茶的主要产区转向建安 。 蔡襄《茶录》就着重论述建茶的甄别和饮用方法;宋子安的《东溪试茶录》则进一步阐明北苑茶的生态环境和茶质优劣的关系;赵佶的《大观茶论》对白茶的独特性作了生动的描述,对培育茶的良种有重要启示作用 。 到明代,改饼茶为散茶,于是有许次纾的《茶疏》,详述罗岕茶的胜人之处,采摘制造之法和烹点饮啜之要;周高起的《洞山岕茶系》更对罗岕茶作深入考察研究,作出更确切的论述 。 到清代,随着龙井茶的崛起,于是有程清的《龙井访茶记》,对龙井茶的特色、立地条件、培植、烹瀹、收藏,作了具体的论述 。
我们从《茶经》和历代茶书中应该传承什么呢?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传承这些著作中所倡导的科学精神 。 我们应该适应新的需求,用科学的方法研究开发新的、品质更优异的茶叶品种和茶的制成品,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
【试论茶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果我们能用现代的科学方法,开发出适应消费者新需求的茶制品,就能进一步提高茶产业的竞争力 。 笔者认为,这是在现代条件下,传承历代茶人所坚持的科学精神,努力创新的正确方向 。
丰富文化内涵
拓展茶和茶文化的产业链
茶与文化的结合有着多种形式 。 在《茶经》中,就载有著名诗人有关茶的诗句 。 如西晋•左思《娇女诗》中“心为茶荈剧,吹嘘对鼎”的诗句;张孟阳《登成都楼》中“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的诗句 。 据茶史家朱自振先生调查,自晋及清,我国咏及茶事的广义茶诗大约有一万七八千首 。 著名诗人几乎都有咏茶的诗 。 其中最为世人传诵的则是唐•袁高的《茶山诗》、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卢仝的《走笔谢孟谏寄新茶》即《卢仝茶歌》和唐•皮日休的《茶叶杂咏》、陆龟蒙的《奉和袭美茶中十咏》等 。
有名的茶书(法)、茶画,虽然没有茶诗那么多,但其中传世佳作载入史册者也不少 。 台湾茶人蔡荣章先生列出有关茶的书法作品,就有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唐•怀素的《苦笱帖》;宋•苏轼的《啜茶帖》、《一夜帖》,蔡襄的《精茶帖》;明•唐寅的《夜坐》,文彭的《卢仝饮茶歌》长卷;清•丁敬的《论茶六绝句》等34种 。
描写茶事的名画,则有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宋•刘松年《斗茶图》和《茗圆赌市图》,元•赵原《陆羽烹茶图》,明•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唐寅《品茶图》,清•金农《玉川先生煎茶图》,近代则有傅抱石的《蕉阴煮茶图》等 。
推荐阅读
- 乌牛早茶的传说
- 如何用C4D做一个玻璃樽
- 如何用手机的NFC功能给合肥公交卡充值金额
- 了解考研院校及专业信息的方法——考研帮
- 微信的繁体字怎么设置,微信如何设置繁体中文
- 滑动变阻器的接法
- 在后宫秘史中如何使用自己的药草资源
- 没有会员资格的百度网盘怎样使用极速下载特权
- 教你怎么使用酷家乐的3D装修设计软件
- 牡丹简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