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海波与七碗茶楼

成功 , 往往是为有勇气和敢于创新的人准备的 。
江海波初来常熟,发现这儿的饮茶环境,不是粗桌陋椅的乡村茶馆,就是石台石凳的园林茶室,或者就是带有暖昧色彩、窗帘紧闭的茶室 , 这样的消费已经落后于其他城市 。 如果独辟蹊径 , 开一家档次高、环境好的自助式风格的茶楼 , 远远的拉开与其他茶馆的档次 , 无疑存在一定风险 , 到底茶客们能否接受这种消费形式?经过一定的市场调研 , 江海波决定还是走自己的路 。
万事开头难 , 开茶楼更不容易 , 尤其选择在刚竣工的方塔苑 , 这里还没有形成消费环境 , 比较萧条 , 又处于闹市圈外围 。 江海波选择在这里踏上创业之路 , 需要有独到的商业判断力和对自己茶楼风格的信心 。
由于茶客对此类风格的茶楼闻所未闻 , 再加上茶价远远超过茶客的心理价位 , 有的进门掉头而去 , 有的讨价还价想打折 。 江海波并不气馁 , 他明白茶客对新事物的接受 , 有个缓慢的浙进过程 。 他耐心地做解释工作 , 并督促服务员将茶楼的特点 , 不厌其烦地向顾客介绍 。 告诉他们杭派自助式的品茗 , 并不限于单纯的茶水 , 还有糕点水果 , 以及各种周到的服务 。
经过多年努力 , 江南名城终于接受了新的消费观念和这位“西部拓荒者” 。 不仅接受 , 而且还喜欢上了他茶楼幽雅的文化氛围 。 由于他的带动 , 那些靠情色加盟而立足的茶室基本偃旗息鼓 , 代之而起的 , 都是按江海波的风格自助式开办的茶楼 。 不久就形成了饮茶休闲的新风尚 , 七碗茶楼名副其实成了当地茶楼的领头羊 , 也带动了方塔苑商业区的消费氛围 。
可随之产生了恶性竞争 , 不少茶楼纷纷打折以招徕顾客 。 江海波的茶楼一度经受考验 , 可他坚决抵制不正常竞争 , 勇敢地跟急功近利的同行拉开档次和距离 , 依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
面对西风入侵 , 酒吧咖啡馆的兴起 , 本土文化越来越受到严重的冲击 。 外来文化的新奇感往往可以吸引一批追求时髦的青年 , 他们渐渐减弱了对传统消费的兴趣 。 江海波认为 , 在这个时候企业有着无可推卸的责任 , 就是带同文化的发展 。 传统茶文化更不应就此衰退 , 应积极面对西化大潮 。 他相信 , 凭着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 凭着茶楼出色的文化氛围 , 高质量的茶水与服务 , 不仅能赢得商界大腕、楚楚白领 , 还有文人的青睐 , 而且能吸引时尚青年 , 甚至寒窗攻读的学生 。 应该让他们多了解中国悠久的茶文化 , “一壶茶品人世浮沉 , 万卷书看苍生百态” , 品茶就是品人生 。 为此 , 他通过协调政府单位及各个单位举办摄影展、漫画展 , 参与企业文化礼仪等一系列活动 , 宣传茶文化 , 让更多的人了解茶懂茶 , 扩大茶文化对青年一代的影响 , 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传统也是时尚 。
现在 , 只要走进飞檐翘角、上下三层的七碗茶楼 , 你就会被满楼古色古香的文化气氛所感染 。 悦耳的音乐在耳边缠绕、一尘不染的红木桌椅、熠熠生辉的名人字画 , 让你仿佛进入了魏晋清流、唐宋文人吟风弄月、切磋诗艺的场所 。 服务员彬彬有礼 , 聊起茶知识来滔滔不绝 , 我之所以有以上感觉也与墙上的对联有关:“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 , 一生清福只在茗碗炉烟” 。
质量永远是成功的关键 。 客人对茶叶的考究 , 痴迷的程度 , 即便内行专家也觉得意外 。 哪怕同一种品牌 , 两次炒制 , 他们看着茶色 , 稍稍呷一口 , 也能说出二者细微的区别 。 江海波指着大厅正墙他家乡的山水图 , 说:为此 , 在千岛湖收购了四百亩茶园 , 打算创立自己的品牌 , 让茶友享受无污染、无公害、质量上乘的有机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