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到禅,兰馨雀舌


从茶到禅,兰馨雀舌

文章插图

从茶到禅【从茶到禅,兰馨雀舌】我在茶 。 南方故乡的那间茶馆一直是我过去留连、如今思念的地方 。 那山水式的布局和幽雅的环境 , 置身其中令人便乐以忘归 。 常是好书一册 , 香茗一壶 , 待饮罢掩卷 , 早已是“不知春去已多时”了 。 北部流浪了几年 , 但我并没有冲淡对茶的热爱 。 带着这份坚持 , 我在喧闹的市中心开了自己的茶馆 , 有一次——茶艺馆 。 而今思念和乡愁 , 漂泊和痴执都有了一个栖息之所 , 也有了一份“得小住时且小住 , 爱如何时便如何”的从容自在 。 尤沏茶叶的最佳水温是为欣慰的是藉着茶的机缘 , 得以管窥禅道之门 , 并从此踏上了“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禅修之路 。 伴着茶香 , 我愿把自己从茶入禅的经历及喜悦与大家分享 。  , 有客人问起茶艺、茶道、禅茶 。 “它们之间有什么异同?如何盲目体验禅茶?”我很震惊 。 后来我搬到这里 , 讲解了一些我在学习茶艺过程中学到的相关知识 , 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对我的回答并不满意 。 他们怎么能满意呢?因为我根本不懂茶如道的道理 , 更谈不上禅茶的事实 。 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 。 茶艺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和精神修养 , 才是历史悠久的茶艺真正的生命力 。 不知道这个 , 真是茶人的耻辱 。 一次偶然的机会 , 我了解到茶馆里有一位学佛多年的饮茶人 , 向他请教“茶道”和“一味禅茶” 。 他沉思片刻 , 说:“我真的不明白 , 但你可以从冥想和启蒙的实践中学习!”于是 , 在他的指导下 , 我开始了为期七天的专门训练 , 以观察兴趣的方法作为冥想的方法 , 以认识自己的心为主题 。 这七天的训练对我的影响、转化和启发是相当大的 。 第一次试着去了解自己的内心 , 发现它是那么的嘈杂 , 混乱 , 难以驯服 。 它是如此的弱小 , 容易被干扰 , 如此的执着 , 以至于很难转化 。 从早到晚 , 甚至从生到死 , 都没有安宁 。 同时也是第一次体会到内心平静的美好与珍贵 。 其中有一个微妙而有趣的现象 。 你越安静 , 越吵 。 你越意识到来自你内心的噪音 , 它就会越少 , 越平静 。 就这样 , 冥想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 。 为此 , 我特意设置了一个只能盘腿而坐的茶室——“禅茶室” , 供自己和冥想爱好者使用 。 每天 , 我都会抽出时间盘腿坐在里面 。 之后 , 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 , 我总是练习观察兴趣的方法 , 让自己平静下来 , 专注于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每一个想法 。 说实话 , 真的有一种全新的感觉 。 时间长了 , 发现“观察兴趣”获得的宁静 ,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太有限了 。 和我在书本上学到的“禅境”、“空境”有什么不同?“这是禅?”这个问题我会跟师父说 。 所以在品茶会上;他开玩笑地说:“今天请你给我买一壶好茶 , 给你介绍一下佛法 。 ”茶好了 。 他慢慢地把花杯里的茶倒进茶碗里 , 一本正经地说着:“洛神花的功效花杯里没有禅 。 ”我也举起有香味的杯子 , 专注地嗅了嗅 。 “法律的传播结束了 。 ”他突然笑着说 。 我迷茫的时候 , 他说:“你专心闻茶的时候 , 心里有没有什么杂念?”“没有” 。 “心无旁骛 , 清楚吗?这种清明无杂念的心 , 不就是一种禅境吗?”听了他的建议 , 我豁然开朗 。 原来我们一直在努力的禅境 , 竟然在不自知的情况下出现在平凡的生活中 , 如此平淡 , 平淡 , 奇特 。 后来他告诉我:“稳定这种心态 , 经常生活在其中 。 这才是真正的修行 。 但这不是禅 。 不过 , 这个做法足够你研究茶道了 。 至于禅的真谛 , 我也在探索 。 ”有了这种体验 , 不仅禅修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 而且对茶的直接感受和理解也随着道和禅变成了茶 。 同时也认识到 , 日本茶道鼻祖森无理所概括的茶道精神是“清、静、敬” , 既指饮茶环境的整洁宁静 , 也指仪式、器具的端庄庄重 , 更重要的是强调茶人的精神状态是专注、从容淡定、空灵的 , 以及这种精神状态对每一位茶客的感染和同化所形成的氛围 。 一个喋喋不休的头脑 , 一个充满分歧、意见和矛盾的头脑 , 不仅会错过眼前这碗香茶 , 而且一味从禅茶的角度来看 , 简直是在污染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