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 就开始入伏 。 中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来记载时间 , 天干的数字主要有甲、乙、丙、丁、戊等 , 而地支的数字为子、丑、寅、卯等 。 把天干与地支相配 , 就得甲子、乙丑、丙寅、丁卯等 , 交叉配合六十次 , 故称一甲子 。 “三庚”就是遇上三个“庚”字 , 到第三个庚日就入伏 , 也就是初伏 。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的计算方法】
文章插图
入伏怎么算出来的
入伏意思是进入三伏天 , “夏至三庚数头伏” , 这是确立初伏的依据 。 历书规定:“夏至三庚便数伏 。 ”意思是“从夏至日”开始往后数 , 数到第三个“庚日”便开始入伏 。 这里的“庚日” , 是指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中带有“庚”字头的那一天 。
庚日的日期是有变化的 , 并不固定 , 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 但入伏日期总是在7月11日至7月20日之间 。 第四个庚日到第五个庚日为中伏 , 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为末伏 。 每一个庚日相隔10天 , 中伏天数不固定 , 夏至到立秋之间有4个庚日时 , 中伏为10天 , 有5个庚日时 , 中伏为20天 。
文章插图
由于天干是10个 , 所以每隔10天就出现一个庚日 , 如庚子日、庚寅日、庚辰日等 。 一年365天(闰年366天)都不是10的整数倍 , 今年某一天庚日 , 明年就不一定是庚日 。 由于庚日的变化不定 , 所以每年入伏的日期不尽相同 。 简单来说 , 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 , 初伏(10天)、中伏(10或20天)、末伏(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 。
推荐阅读
- 怎么煮苹果止泻?
- 电脑没网了怎么办
- 白萝卜怎么保存
- 华为手机怎么允许hisuite通过hdb连接设备
- 微信怎么拉黑
- QQ怎么发送戳一戳抖动窗口
- 微信删除的人怎么找回来
- 遇到诊断策略服务未运行怎么解决
- 手机自拍杆怎么用
- 抖音怎么查看刷礼物消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