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间京韵茶馆,高黎贡山


北京民间京韵茶馆,高黎贡山

文章插图

北京民间京韵茶馆老北京的茶馆儿是一种市民气很重的茶文化形式 , 和文人雅士的“
rong 铁观音属于什么茶 class="71270b687f3d9bff keylink">茶艺”、“茶道”之类自然有别 。 那“茶艺”、“茶道”说起来简直太高深了 , 不说是“不食人间烟火”吧 , 起码也得清心寡欲才能得其道 , 这样的境界咱北京的老少爷们再算上后来给解放的“半边天”们可是够不着的 。 要说北京的老茶馆儿可清静不了 , 整天是熙攘攘、闹哄哄的 , 这大概是和北京人爱侃山的毛病分不开……
茶馆、《茶馆》、“北京人”
在清末民初 , 北京的茶馆遍及街头巷尾 。 而同时 , 在法国巴黎 , 流行的则是咖啡馆——艺术家们甚至在馆里举办画展、沙龙 。 可见不管哪一个民族 , 都有自己的休闲方式 。 老舍是最关注茶馆的 , 因为茶馆里聚集的都是他感兴趣的人——不仅对他们的话题感兴趣 , 更对他们的命运感兴趣 。 他写过一部叫《茶馆》的话剧 。 直到今天(半个世纪以后)人艺还经常重演经典——据说演员已换到第五拨了 。 只是看《茶馆》的人(包括演《茶馆》的人) , 都是未曾身临其境泡过茶的人 , 想象不出茶馆昔日的辉煌 。 他们对于《茶馆》很熟悉(甚至背得出人物表) , 对于真正的茶馆又很陌生 。 现代青年 , 更偏爱去三里屯泡酒吧 , 更痴迷于欧风美雨 。
老舍的《茶馆》 , 是在为那个时代的北京立传啊 , 为那个时代的北京人树碑啊 。 为感谢他的一片苦心 , 前门一带特意开了家老舍茶馆 , 模仿旧时代的风格——偶尔还会有一段京剧演唱之类的节目 。 慕名而来的顾客 , 不知究竟为了喝茶呢 , 还是为了怀念老舍——那已不存在的主人?有人把它当作北京城里的老舍纪念馆——只不过选择了另一种形式罢了 。 点一壶茶 , 相当于买一张门票了 , 便跨进枸杞子泡茶了时光的隧道 , 便看见了老舍的影子 。 老舍茶馆里的茶 , 比酒还要醉人 , 五味俱全 。 这是用几十年的光阴浸泡的——老舍已经殉难35年了 。 但只要茶馆还在开办、还有人光顾 , 便证明老舍仍然活着 , 仍然活在北京城的记忆里 。 一位永远活着的死者 。
前门的大碗茶鼎鼎有名 。 骆驼祥子喝的就是这种茶 。 用碗而非用杯喝茶 , 也算是老北京百姓生活的一大特色 。 大碗茶 , 何其慷慨、豁达、朴素的名称 。 我刚移居北京时 , 大碗茶只卖三毛钱一碗(而一瓶二锅头也只卖两块钱) , 如今都已经涨价了吧 。
旗人 , 闲人乎?
清末的茶馆 , 种类颇多 。 最高档的是清茶馆 , 早晨供纨绔子弟遛鸟后休憩(棚顶有挂鸟笼的位置) , 中午供商贩们谈生意 。 还有书茶馆(有说评书、唱鼓词的艺人演唱助兴) , 棋茶馆(茶桌上画有棋盘 , 供顾客对弈) , 茶酒馆(兼而售酒)等等 。 总之三教九流皆寻找到符合自己趣味的乐园 。 《“批判”北京人》一书分析:“茶馆在更深的意义上 , 已经从凡夫俗子、商贾富人的娱乐场所变成了处于困境、陷于迷惑的人的人生避难所 。 大多数人 , 从茶馆中觉的是一种极实际而又精神性的享乐 。 说它‘实际’是因为不耽于幻想 , 将享乐落到了实处 , 这实处便是清茶与点心;而说它‘精神性’ , 是因为不溺于现实 , 将享乐远离大吃大喝 , 偏重于和谐宁静 , 自在自得的气度与风范 。 这里面包含普通人在物质条件制约中的生活设计以至创造 , 是有限物质凭借下的有限满足 。 它是以承认现实条件对于人的制约为前提的对快感的寻求与获得 , 是一种艺术的生活方式或休闲手段 。 在这种休闲方式中 , 北京人也为他们的个性被压抑、个体需求的被漠视 , 找到了有限的满足 。 ”老北京人借助一杯清茶 , 怜惜着自己的影子 。 在茶馆的热闹气氛里 , 他们忘却了孤独 。 在泡茶馆的轻松感觉中 , 他们获得了瞬间的自由 。 在这远离琐事与俗务的时刻 , 他们是属于自己的 , 他们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