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歇尔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情感认知行为理论


米歇尔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情感认知行为理论

文章插图

来源:简单心理(ID:jdxl2000)
作为一个出门吃个饭都要做会心理建设的资深社恐人士,最近看了期让我舒适度极高的节目:知乎出品的《荒野会谈》 。这是个探讨 Z 世代如何跟世界相处的谈话节目,第一期聊的就是理想的社交状态,也自然聊到了现在被普遍讨论的社交标签 , 比如社恐 。
为啥说舒适度极高呢?相比于周围太多社恐是病,得治的声音,这个节目传递了另一种态度:社牛和社恐并无优劣之分,你完全可以做个社恐,同时感到快乐 。
图源:《荒野会谈》
事实上,心理学的一些研究和理论都发现,改变不是社恐的唯一出路:你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做个社恐 。
(本文的社恐指社交语境下的泛化含义,不代表DSM-5定义的社交焦虑障碍)
收藏夹不要放在系统盘,以免忘了备份,每次装完系统用超级魔法兔子“指 定路径
社恐,其实有它的好处
在集体主义的文化里 , 社恐们总会被评价性格不好不合群 , 这是一种偏见 。事实上,一些研究发现,社恐的很多弱点,其实也是他们的天赋和优点所在 。
比如,社恐在社交活动中耗电很快,而且容易社交回避 。这其实跟他们同理心很强有关 。
2011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社交焦虑的个体具有很高的同理心 , 他们会持续关注社交对象的情绪状态,同时也更擅于给情绪状态归因 。
这种过高的同理心,会很容易让他们在社交中情绪过载 。为了减少这种不堪重负的不适感,社恐们就很容易出现回避社交的行为 。
但是!同理心强在一些情境下也可以是优势 。比如在一对一的社交情境中,高度同理心会让他们更容易跟他人进行深度对话,这特别有助于建立亲密独特的关系 。
再比如,反刍这种经常让社恐人夜不能寐的思维活动,其实跟高语言智力有关 。
《脱口秀大会》鸟鸟说社恐 。
2015年一项研究发现,容易反刍和焦虑的人,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很强 , 他们可以更细致地思考过去和未来的事件,也有很强的洞察力 。这也能解释,为啥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作家、管理者,都是社恐了 。
社牛,不一定都享受社交
在社交场合灵活自如游刃有余,不担心别人的眼光 , 从不尴尬……这些社牛的特点确实让人羡慕 , 但有时,这些对社牛的印象里,也存在一种理想化 。
【米歇尔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情感认知行为理论】事实上 , 社牛也存在自己的议题 。比如:
?讨好心态 。
很多社牛的行为背后,其实是一种讨好心态 。比如因为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所以努力表现想赢得别人的好感;特别担心冷场、话掉地上,所以就自动承担了热场王的责任……这种害怕被讨厌的动机 , 其实很难让一个人在社交中真正放松下来,去享受跟他人相处的乐趣 。
?未完成去自我中心化,难以建立真实的关系 。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大卫·埃尔金德提出,一个人在青春期会经历一段自我中心期,他们相信他人会跟自己一样关注自己,大卫·埃尔金德把这种幻想称为假想观众 。
假象的观众往往是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当一个人自我欣赏,ta 也会觉得周围人都应该赞美和欣赏它,从而把很多精力放在博取他人的关注上,如果没有成为社交中心,还会非常失落 。
随着跟现实世界的接触,一个人会慢慢意识到自己并不总是社交中心,从而跟他人建立真实的关系;但如果没有顺利走出自我中心化阶段,就仍然会把精力放在吸引假想观众上,这其实不太有利于建立真实的关系 。
?过度社交带来的精力损耗 。
2016 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 即使是外向者,过度社交也会带来损耗 。社交行为虽然能在短期提高外向者的能量水平 , 但 3 小时后,他们会感受到更高的疲劳 。如果不给自己的社交生活设置适当的界限,社牛也会因为社交感到疲倦和压力 。
并不是说社牛不好,只是每种社交状态都有它的正反两面,完全不用盲目追求某一种所谓更好的 。
图源:《风平浪静的生活》
没有人会一直社恐,也没有人会一直社牛
其实我们大多数人 , 都不是只有社恐或社牛这一个社交状态,而是在社恐和社牛之间来回横跳的社交牛杂症,典型表现比如:
?陌生人面前社恐 , 熟人面前社牛(或者相反);
jac是什么牌子的车jac指的是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汽车或JAC 。江淮汽车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等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 。
?上班社恐,下班社牛(或者相反);
?2-3个人的聚会是社牛,3个人以上就开始社恐……
心理学对这个现象有很多解释 。比如根据米歇尔的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 Cognitive-Affective Personality System ) , 在不同的情境下,一个人会在人际交往中产生不同的预期、信念和感受 , 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状态 。
而后现代主义疗法则认为,并不存在一个固有的、不变的自我,自我都是被关系构建出来的:在不同的关系里 , 一个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表现,这不是伪装,都是真实自我的一部分 。
这其实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我们说自己社恐,其实是在说,当下的这个环境、这段关系让我社恐 。而不是说,我就是个社恐的人 。(社牛同理)
相比于把它作为框住自我的标签,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自我探索的契机:这份关系为什么让我不舒服,我喜欢的、能让我放松的关系是怎样的 。找到能让自己舒适的环境 。
图源:《海岸村恰恰恰》
社恐,不一定要改变
社交媒体上有很多教社恐变社牛的方法 , 但我总觉得 , 当我们提到社恐,改变不应该是那个唯一的选择 。
不是说社恐不能改变,而是在改变前 , 先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改变?
是因为这件事真的困扰到我了,我想出去社交,还是仅仅因为别人告诉你这样不好?
首先,社恐是不好的,不受欢迎的,这种印象不是一个天然的事实,而是社会文化构建的 。越是在崇尚集体主义、人情关系的环境,社恐越是一个问题;而在更加尊重自我意识、重视社交距离的环境,社恐反而才是大多数人认为的正常 。
比如我一个从小不爱跟人打交道的朋友,之前在家乡五线小城,因为性格不被接纳痛苦得要死,但来了北京之后,她就自在多了,因为这个环境不觉得她社恐有啥问题 。相反,如果在芬兰这样的国家,社牛可能也会觉得格格不入 。
另外,任何积极的改变 , 都要建立在接纳的前提上,而不是我有问题 。
同样是改变,表面上都是去学习跟别人相处的技巧,动机是我觉得自己这样不好,还是我挺喜欢社恐的自己,但我想试试更多的社交 , 带来的心理体验是完全不同的 。
叙事疗法认为,人在问题面前是有自己的主体性的:面对社恐这个问题 , 你可以选择服从周围人的声音,跟他们一样认为我有问题;也可以在面对那些声音时,选择不同意 。
去跟你的社恐对话,问问它是怎么来的?是不是在某些方面帮到了你?尝试去理解它 。
你会发现 , 社恐或是社牛 , 都是我们基于当下这份关系选择的应对方式 。可能没那么完美,但也是当下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方式了 。当你理解了自己的问题,你就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 。改变或是不改变,都是 ok 的 。
最后还想说,不要用社牛社恐这样的标签限制自己,去做你想做的事 。
前几天看《圆桌派》,脱口秀演员周奇墨就是个社恐:因为小时候频繁转学,他在人际关系里一直不太放得开,总担心会冒犯到人家 。但在接触脱口秀之后,他慢慢在跟人的互动里找到了安全感,生活里跟人相处也放松多了 。
图源:《圆桌派》
所以 , 如果你还没有跟自己的社恐达成和解 , 不如先把它放到一边,去做让你感觉很好的事 。当你在那件事上慢慢累积起对自我的信心,社恐也就不再是个问题了 。
社恐或社牛 , 其实都没啥问题,但自己喜欢自己 , 挺重要的 。
祝你可以越来越喜欢自己 , 包括自己身上那些不跟世界调和的部分 。
[1]Yasmin Tibi-Elhanany et al.,Social cognition in social anxiety: first evidence for increased empathic abilities,Isr J Psychiatry Relat Sci,2011,PMID: 22120444
[2]Alexander M. Penney et al.,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disorders: Is the worrying and ruminating mind a more intelligent mind?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15,DOI:10.1016/j.paid.2014.10.005
[3]Sointu Leikas et al.,Happy Now, Tired Later? Extraverted and Conscientious Behavior Are Related to Immediate Mood Gains, but to Later Fatigue, https://doi.org/10.1111/jopy.12264,2016
[4]David Elkind,Egocentrism in Adolescence,Child Development,1967,https://doi.org/10.2307/1127100
来源|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新周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