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赚不回快乐感( 二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健康与幸福中心经济学家安格斯?迪顿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丹尼尔?卡尼曼从2008年和2009年民调机构盖洛普所进行的幸福指数调查数据中得出,美国人的“幸福拐点”大概是年收入7.5万美元,这大概是美国中产阶级的收入水平 。也就是说,跻身《福布斯》富豪榜的前100位的富人,也不会比普通美国人幸福多少 。
有人根据美国专家的方法推算,中国人的“幸福拐点”应该在大概1.9万人民币 。但是在北京,月收入7500元也很难满足生活需要,还能谈得上什么幸福感?对此,塞利格曼在调查中发现的一些“小样本”给出了答案——有些贫穷的人也会拥有与他们收入水平不相匹配的高幸福感 。同时,他在《真实的幸福》一书中也说道:“主观幸福感并不是完全取决于收入多寡,你对金钱的看法实际上比金钱本身更影响你的幸福……在所有阶层中,越看重钱的人对他们的收入越不满意,也对他的生活越不满意 。”
主观幸福感可以赚回来
用金钱提高幸福感有两个思路 。一个是会赚钱,达到临界水平;另一个是会花钱,把钱花在让我们更幸福的事情上 。
钱赚多少不一定是能由我们自己控制的,但是,主观幸福感是有办法可以“赚”回来的 。
一方面,花钱在别人身上能够提高幸福感 。英属哥伦比亚大学伊莉莎白?邓等人的研究发现:更愿意花钱在别人身上(如买礼物给别人或捐赠行为)的人拥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更多地把年终奖金花在别人身上的人,快乐指数也比发年终奖金前提升得更多 。心理学将花钱在别人身上的行为称为“亲社会花费”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类似馈赠的助人行为能够使我们感到快乐,而且“亲社会花费”能够巩固我们的社会关系,某种程度上能加强我们的社会安全感 。
另一方面,花钱买体验更胜于花钱买物质 。也许你会以为物质主义的人最容易满足,可事实上他们的生活满意度是最低的,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对物质金钱的看重,更是因为他们的消费模式无法给他们带来快乐 。旧金山州立大学的瑞恩?豪威尔等人的最新研究报告表明,非物质主义的人更倾向于花钱在体验性事物上,例如享受美食、听音乐会、旅游等,这种消费倾向能够增加他们心理需要的满足感,最终得到主观幸福感的增强 。
快乐其实也可以很廉价,只需要花费少量的金钱,甚至一分钱都不花,也能带来满满的幸福体验,不信?那就来看看下面两招吧 。
● 一块蛋糕两次吃:源源不断的小幸福打败一次奢侈体验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管理学助理教授尼尔森和纽约大学管理学副教授梅维斯在2008年做了一项研究,让两组志愿者分别参与为时3分钟的按摩体验 。第一组在按摩中会有一次20秒的短暂休息,而另一组则会不间断地持续享受完整个按摩过程 。问题是,哪一组会因为这次按摩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