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马坑的资料( 二 )


(2)临淄齐故城齐景公墓大型殉马坑
该墓位于齐故州围华际蒸城东北,1972年发掘,后考证是春秋晚期齐景公的陵墓,此处也是西周至呀四交业商交空值爱落春秋时期齐国君王墓地 。现发掘陈列106匹,勘探知殉马坑成曲尺“冂”形,东西各长70,北面为75,全长215,宽5米 。东面早年被毁 。1964年发掘了北面54米,发现殉马145匹;1972年又发掘清理了西面南端30米,发掘殉马83匹 。据此排列密度推算,全部殉马当在600匹上下 。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所见空前 。(彩版肆:2,图一四) 。经鉴定,殉马全系壮年马,是被麻醉处死后,人工排列而成 。马分两行,井然有序,马头向外,昂首侧卧作奔走状,排列在前的五匹,颈系铜铃,是临战威姿;据考证其墓主可能是齐国第二十五代君主齐景公 。
(3)临淄齐陵镇后李车马坑
1990年在齐故城东南约3公里的齐陵镇后李村西北、淄河东崖发掘后李文化遗址中发掘一座大型车马坑 。车马坑分两行南北并行排列,已发掘的为西边一排,长32米,车10辆,殉马32匹 。其中6辆车每车4匹马驾挽,4辆车每车2匹驾挽 。马头上多有饰件,有贝壳,铜泡,圆形三种形式,时代为春秋中期 。东排与西排相错7米,向南伸去,长28米左右,未清理发掘(彩版肆:3) 。
(4)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田齐王陵,1990年配合济青公路建设时在四王冢西北700米发掘了四座战国时期的陪葬大墓,其中二号墓墓室北侧有45米长的马坑,内殉马69匹,呈单行排列,昴首侧卧,四腿踡曲,作奔跑状 。车轮、舆分拆放置于墓四周宽大的东西两侧的二层台上,殉车20余辆车 。墓主当卿一级的贵族 。
(5)2001年春在临淄齐故城南的中轩集团工地上发现一座殉马坑,清理殉马4匹,时代为战国时期 。
(6)1978年11月至1980年11月发掘的齐故城西南大武张窝托村南西汉齐王墓时,发现车马坑一座(编号四号坑);坑东西长30.2,宽4.6,深3.8米;内殉车4辆,殉马十三匹,狗二只(图二三) 。另该墓二号坑还发现殉狗坑一座,坑长7.7,宽4.1,深3.36米,椁室内殉猎狗30只,狗骨架粗壮,颈部均系有贝壳串成的项圈(图二四) 。
(三)殉马葬俗探略
由上揆知,齐及先秦诸国均有殉马或殉车马的葬俗;它始于晚商,西周继之,东周规模和数量渐大渐多 。
此俗延遗汉代,而齐国尤甚 。从墓葬规模上看均出土于5鼎以上大墓,说明殉马或殉车马葬俗用于卿大夫或奴隶主贵族上层社会的一部分人中 。而中下官吏或庶人是不葬马或车马的 。自商至汉长达1400年的殉马和殉车马葬俗何以久存不亡,尤其在齐国得以盛行,其原由何在,现以齐国为例试作探讨 。
1、马的驯养和大量存在是出现殉马厚葬的必备条件
马是常见的畜禽动物之一,被人们驯服使用亦有着由野生到圈养的过程 。众所周知,人类最早圈养驯服的动物是犬(狗)、猪、羊、牛、鹿、鸡等,而马的圈养相对要晚 。考古发现证之,马的饲养至迟在龙山文化时期,即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得以完成;夏代(先商)时期马已大量用于驾车,商代甲骨文已多有马驾车打猎和商王训练马匹的内容,说明商代已有专门训马的人 。当时学马即训练、调教马匹,使之习于驾车;春秋战国以后,因于战争频繁,马以用于战争,骑兵出现,马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而骑兵作为用于战争的主要兵种,当在汉代及以后 。马的多量饲养和存在,是存在殉马厚葬所必需的条件 。
2、齐国大量马资源的存在
(1)齐地饲马
地处鲁北地区的齐国,北靠渤海,东有黄海,境内河流纵横,雨量允适,非常适应草牧作物生长,故北部靠渤海一带地区,自古就是牧马之地,现在还是“渤海马场” 。《汉书·地理志》载:“齐地负海舃卤,少五谷而人民寡 。”《史记·夏本记》曰:“海滨广澙,厥田斥卤 。”太公初分齐国后,据其地利,尤先发展的是手工业、纺织业和畜牧业,齐地又有鱼盐之利,它们的同步发展,促进了齐地工商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工商经济和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即是齐国得已强盛的根本原因;正如《史记》记:“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而齐国对畜牧业的重点发展,其中就有马的饲养,故而齐国具备了发展畜牧业的国策和大量饲马的自然地理条件,还具备了与北部草原山戌族接辖,接受其饲马技能和引进优良马种的优势 。所以齐地是大量饲马的 。正如我们对临淄齐景公墓殉马坑殉马鉴定结果:属蒙古品种,骑乘和挽力兼用,高约1.5,长约2.3-2.5米的中上等身形马 。牙齿鉴定多数殉马属3-5岁以上的青状年马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