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_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二年级( 二 )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 。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 。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 。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 。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 。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_端午节的来历故事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二年级】节日活动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 。相传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争先恐后划船追赶拯救 。追至洞庭湖时不见了踪迹 。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 。
吃粽子
因屈原投江,民众怕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所以用竹筒装好米食投入江中,后来演变成用竹箨、竹叶包好投入江里餵鱼、虾 。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 。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 。
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 。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 。
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 。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 。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 。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 。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 。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