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不同于苏具有的飞升想象力,辛尽管人已归田,心却断断不肯"归去" 。他的人和情感一并嵌入国仇家恨的时局背景当中,苏尚能明哲保身自我解嘲一下,而辛有心有力却无机会,他的热衷肠中便郁结了挥之不去的悲情 。
读他的作品,会产生这样一个印象,就是这阵从未消散过的悲情,在辛的一把铮铮铁骨中百转千回地激荡着,啃噬着他 。
"把栏杆拍遍",真有力量,所以是真痛,辛之(文学上的)伟大就是在这痛中,亦不忘铺陈出千锤百炼的细致美感,可见其舍生忘死的艺术追求 。其实踏上的是他金戈铁马的同一条道儿 。
辛下笔时,词句与韵律相互攀缘滋长,熨帖而蕴藉 。苏词时有枝桠叉出而失之粗疏,"协韵填词"的用意终于在辛手上恢复了本来面目 。戴着镣铐起舞而风流潇洒不改前色的英雄,方是真英雄 。
辛的另一个特色是爱翻用典故,他要游览写景一定不单单只有眼前风景,一定是要发怀古之幽思的,而且他的典故运用相当密集,几乎给人层峦叠嶂之感 。辛词情感上的沉郁婉转、一唱三叹,与他时而直抒胸臆,时而掩身在这些厚重的历史旧事深处,有极大关联 。
前文说苏忍辱负重,不将自己的负面情绪滥施于读者;而辛用此种手法塑造的则更甚,是一个短暂停留在时间缝隙中的失意词人,同时又具有那么强大的精神力量,肩荷起了所有历史碎片所投下的阴影,依然"众里寻他千百度" 。作为读者,实在无法不被这样的孤胆硬汉所打动 。
文章插图
【两人是宋朝最高文学的代表 苏轼与辛弃疾并称什么称号】其实,可以用一句辛弃疾的词来形容苏轼:“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
也可以用一句苏轼的词形容辛弃疾:“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推荐阅读
- 两者是一回事吗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区别与联系
- 霍乱的高发人群是哪些人
- 建行生活签到优惠券没到账怎么解决 是怎么回事?
- 氢氧化钾来自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什么?
- “见”在文言文里是什么意思
- 筛查风险值多少是正常值是多少
- 霍乱的潜伏期和传染期是多久
- 霍乱传播途径
- 李清照《声声慢》主旨句是什么?
- 宝宝大便多少可以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