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害虫的病毒防治方法

    茶树害虫的防治,过去多采用化学防治,致使茶叶农药残留问题突出,影响了茶叶出口和食品安全.近年来,为了满足无公害茶,尤其是有机茶生产的需要,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已研制出两种茶园专用病毒杀虫剂,并先后在浙江、江苏茶区大面积推广试用 。 由于病毒杀虫剂使用的要求、效果的发挥等与化学农药不同, 因此, 各地在防治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 为了有利于病毒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 并能取得理想的防治效果, 现对病毒防治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介绍, 以供参考 。
    一、病毒防治的利弊
    1、与化学防治相比, 病毒防治主要有以下优点
    (1)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 迄今, 茶叶上研究应用的是核型多角体病毒和颗粒体病毒, 属于昆虫病毒, 它们的专一性很强, 如茶尺蠖病毒(核型多角体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 。 数十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表明, 这两种病毒对我畜无毒, 对经济昆虫无害, 不存在农药残留问题 。 因此, 在茶叶上应用是十分安全的 。
    (2)不杀伤茶园病虫天敌 。 茶园害虫种类繁多, 其中极大多数是次要害虫, 是由田间自然天敌控制的 。 由于病毒杀虫剂不杀伤茶园害虫天敌, 因此可以充分发挥天敌群落对害虫群落的自然控制作用(生态控制作用), 保持次要害虫原有的生态平衡 。
    (3)可持续控制作用强 。 昆虫病毒的生存能力很强, 如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多角体在虫性尸或土壤中可以存活数年至数十年 。 茶园中施用昆虫病毒后, 死亡的虫体(虫尸)中含有大量病毒, 残留在茶树上, 下一代幼虫食到后还会感病死亡 。 一般喷施1次病毒可以控制以后数代害虫的发生 。 据记载, 昆虫病毒从一处带到另一处, 起到病毒的扩散作用 。
    2、病毒防治的主要缺点
【茶树害虫的病毒防治方法】    (1)病毒的大量生产比较困难 。 病毒只能在活体中繁殖, 它是通过大量饲养键康幼虫——幼虫喂食病毒后死亡一从虫尸中提取病毒的途径来生产的, 操作烦琐, 生产成本高 。 因此, 进行一次病毒防治比进行一次化学防治成本高, 有的地方难以接受, 给推广应用带来一定影响 。 但从病毒防治不存在农药残留、不杀伤天敌、防治一次可控制数代等综合因素来看, 可以说病毒防治比化学防治合算 。
    (2)效果发挥慢 。 害虫的幼虫取食病毒后, 病毒在虫体内不断繁殖, 当病毒达到一定数量时, 幼虫死亡 。 病毒在幼虫体内的潜伏期较长, 在推广的使用剂量下, 一般为7-15天, 从防治(喷药)到幼虫死亡短者10天左右, 长者需20余天, 有的甚至到蛹期才死亡 。 而幼虫在病毒潜伏期和发病后的前期, 仍需取食叶片, 在虫口密度大的情况下, 虽然幼虫已经感病, 但茶树被害仍然严重 。
    二、病毒防治效果不理想的原因
    室内外试验表明, 病毒防治的效果理想, 但有些茶叶产区反映效果不理想甚至不好 。 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
    1、防治对象不合适
    昆虫病毒的专一性很强, 如茶尺蠖病毒只对茶尺蠖有效, 对其他的尺蠖无效 。 而茶园中发生的主要尺蠖就有数种, 如茶灰蠖、用克尺蠖等 。 有的地方对害虫不熟悉, 茶园发生了其他尺蠖为害也认为是茶尺蠖为害, 在这种情况下, 喷施茶尺蠖病毒是无效的 。 如果喷施病毒Bt混剂, Bt对多数鳞翅目害虫具有兼治作用, 但效果不太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