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甘草在荒漠化中是百草之王?

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以干燥的根及根状茎入药,集中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各省区,以新疆、内蒙古、宁夏和甘肃为中心产区,为我国著名大宗、常用药用植物和工业、制药、食品等的原料,国内、国际市场需求量都很大 。
在祖国医学宝库中,甘草是一味普通而又重要的药物 。 说它普通,是因为它药源丰富、药价低廉;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在众多的中药方剂里,均起着诸多方面的微妙作用 。 从远古开始,甘草就被医家所重视,我国现存的古代第一部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把甘草列为“上品” 。 公元五世纪的名医陶弘景所辑的《名医别录》,称它为美草、蜜草,还有“国老”这样的尊称 。 陶弘景说:“国老即帝师之称,虽非君而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而解诸毒也……最为众药之主,经方少有不用者 。 ”甘草号称中草药之王,在中药里可以说是应用最广的一味药了 。 在《伤寒论》的110个处方中就有74个处方用了甘草 。 《本草纲目》说:“诸药中甘草为君 。 治七十二种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本毒,调和从药有功 。 ”

为何甘草在荒漠化中是百草之王?

文章插图

甘草的根含有甘草甜素和多种其他药用成分 。 甘草甜素易溶于水,比蔗糖要甜50倍,即使在1/2000的水溶液中仍有甜味 。 因此,甘草不仅是著名中药,而且在糖果、卷烟、医药和啤酒制造工业中均可作为调味剂,还可用于蜜饯果品中,如甘草橄榄、甘草梅子、甘草瓜子等 。
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国的甘草供应主要靠其采挖天然分布地区的野生资源,在我们小的时候,春天很多人都会在田间地头或者沙地里去挖甘草,如果你力气足够,而且肯下苦,你就能得到不少零花钱 。 随着国内外对于甘草需求量的成倍增长,野生资源的逐年减少,靠人工采挖野生甘草已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同时,无节制的采挖严重破坏了我国西北地区的植被,导致荒漠化程度加重 。 1987年10月,国务院颁布施行《野生药材资源保护条例》,公布的保护野生药用物种共76种,其中药用植物58种就包括甘草 。 2002年国家经贸委下文,将甘草列为“采挖、运输、经营、使用”《专营许可证》制度,从而使甘草纳入国家重点专控中药材 。

【为何甘草在荒漠化中是百草之王?】甘草不仅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而且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 因为它是生长在干旱荒漠区的一种耐旱、寒、热和盐碱性的良好固沙草本植物 。 在年降水量300mm以下,土壤含盐量最高极限为60g/kg,极端最高温度(47.6℃)和冬季严寒气温(-30~-40℃)的空旷荒漠、半荒漠地带,以及强光照等生态条件下,甘草均能生长 。 其地下根茎可供药用外,地上部分的茎叶可作为优质的牧草 。 并且地下根状茎繁殖力强,再生能力旺盛,在地表以下数米处呈水平状向老株四周延伸形成纵横的地下强大根状茎网,可适应干旱环境 。 生长在沙化环境的甘草植株随沙层覆盖度的增加,可形成3~4层根状茎层 。 因此,甘草为钙质土壤的指标性植物,具有很强的防风、固沙固土作用,是干旱半干旱荒漠地区优良生态先锋植物 。

正是这种有良好生态保护作用的植物,却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成为了一种荒漠化的导火索 。 因为一颗大拇指粗的甘草要生长4-5年,而要将其完全挖出,必需要向下垂直挖将近一米多深,真可谓“挖地三尺”,而甘草的根茎繁殖力又强,所以一株甘草可能要将1㎡的土地挖个“底儿朝天”,如此的破坏力大家可想而知 。 20世纪90年代后,人工栽培甘草试验获得成功,并在西北、华北等地大面积推广人工种植甘草,缓解了由于采挖野生甘草而导致的荒漠化危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