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原文、作者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 宋代:秦观,所属类型:闺怨,抒情,伤怀
虫声泣露惊秋枕,罗帏泪湿鸳鸯锦 。独卧玉肌凉,残更与恨长 。
阴风翻翠幔,雨涩灯花暗 。毕竟不成眠,鸦啼金井寒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深秋的虫声好似哭泣声,惊醒睡梦中的女子,帷帐里的她不由得哭了起来 。每夜独自一人冷冷落落,残更与梦一样长 。
寒风呼啸,用力吹着绿帘子,雨却是绵绵地下着 。毕竟已经睡不下去,只听叫寒冷的井外,传来了一声鸦啼 。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又名《子夜歌》《重叠金》《花溪碧》,双调四十四字,用韵两句一换,凡四易韵,平仄递转 。
罗帏:帷帐 。鸳鸯锦: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 。
玉肌:指女性莹洁温润如玉的肌肤 。
阴风:冬风,此指寒风、冷风 。翠幔:翠绿色的纱帐 。
雨涩:细雨缠绵不爽,有滞涩之感 。灯花:灯心余烬结成的花形 。
金井:施有雕栏的井 。
创作背景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元祐旧党被打压,秦观一贬再贬,多次流放,漂泊各地,他在这个时期所写的女性大多独守空房,凄凉悲苦 。这首词即是秦观这一时期的作品,其具体创作年代不得而知,或认为这首词是秦观早期作品,可备一说 。
赏析 【菩萨蛮·虫声泣露惊秋枕原文、作者】这首词描写的是闺中孤寂情怀 。词一开始即浓墨重彩渲染一种秋夜孤寂的氛围:寒蛩低吟似诉,寒露晶莹如泪珠,已是清冷凄凉之境,紧接着即下一“惊”字,将闺中人那种敏感而脆弱的情丝拨动,继而写她受秋夜清景之惊后的动作神态 。罗帏、鸳鸯锦等闺中陈设,为我们展示出这位闺中人物质生活方面的富裕,着以“泪湿”二字,则又与这种富丽的陈设形成对照,衬出其内心的孤独、空虚、失落 。接下来两句,将泪湿的原因作了交待:心上人儿离她远去,她只能独守闺房,那罗帏、那绣着象征爱情双栖双宿的鸳鸯锦被里,只有她一个彻夜难眠的苦心人儿 。夜冷兼心凉的她,置身于锦被之中,却没有一丝的暖意,反而只觉玉肌生凉 。这里,词人不动声色地从环境过渡到了心境,刻画出这位闺中思妇因夜寒生凉到因“独”处而心凉的心理状态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心情,让她心“惊”,引起她一腔幽怨 。“残更与恨长”一句,语短情长,既写出此女长夜难眠,将那个“惊”字写满写足,同时也把难以名状的“恨”写得十分直观可感,动人心旌 。
下片写闺房外之夜景 。阴风时时袭来,翻动她闺房的翠帏,使她本已冰凉的心情更显凄凉不堪,也因那摇动的翠幔,绘出她心旌摇荡的内心世界,孤灯残照之时,室外雨声又时时袭来 。本来,银灯结花,是吉祥喜庆的征兆,但对这位秋夜孤枕中的女子而言,她这种美好的梦幻显然早已破灭,所以她只是觉得那重重的灯花,使灯光更显昏暗而已 。词人用“涩”字形容夜雨带来湿润的空气侵染灯花,使之灰暗不明,颇具匠心 。从整首词看,无论是闺房里还是闺房外,一切景物皆着有闺中人的感情色彩,是为闺中人所设,随其心境的波动而动 。所以,这里的涩,不是指雨,而是女主人公那幽咽难通的思维情结的外化,雨涩灯暗,全是她彼时心境暗淡愁苦的象征 。“毕竟”二字,透出怨恨之意,紧扣上片结尾的“恨”字而发,使词情显得丝丝人扣,针脚细密 。收煞一句,又回到“虫声泣露”的环境之中,用室外金井寒来回应开头的“虫声泣露” 。李白有《长相思》诗,其中两句云:“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簟色寒 。”虽说不能说为此句所本,但李诗秦词所描写的环境,所渲染的气氛,却是十分一致的 。彼此相参,当更能体会秦观此词所描绘之景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