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所说的 孔颜之乐 是指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 。
绪论 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源起及研究概况,“孔颜之乐”和“乐”的几种含义,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提出的原因,宋明理学“孔颜之乐”问题的研究概况 。
1、朱熹认为"孔颜之乐"包括三个方面和三个层次:"鸢飞鱼跃"境界、"无一夫不得其所"境界和"万物各得其所"境界 。
对于宴芦租如何求得"孔颜之乐",朱熹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全面而系统的"无意必固我"、"内外交相养"的持敬方法和"以己及人""推己及人"之忠恕方法,以及推而至于至极的"致中和"方法.
2、与天地万物同体境界 。这种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境界主要是与天地万物同体之乐 。其方法是直接从心上去体认“仁”、“时”、“道”、“自然”,往往不通过其它间接的手段而直指人与天地浑融一体的最高境界,以天地自然作为理想境界的标准 。
其最主要的特征直接、自然、活泼、洒落、自由 。持此观点的 要有邵雍、程颢、谢良佐、陈献章 。
3、宋代理学中占主流的观点认为“孔颜之乐”是与“理”合一的境界 。其方法主要是不断地通过内在的“持敬”和外在“格物穷理”,由生而熟,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与“理”合一的境界 。
这种方法的主要特征则是晌兆严肃、敬畏、警觉乃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主要人物有程颐、朱熹、陈埴、曹端和胡居仁 。
4、与事功合一的境界认为“孔颜之乐”存在于“博施济众”的事业之中,不可离事而言“乐” 。其主要特点是忧乐合一,乐便在忧中,甚至认为“忧”便是“乐” 。其代表人物有张载、王渐逵等 。
5、以王守仁为代表的一派认为“孔颜之乐”是每个人心中自然、自有之乐,是“心”原本具有状态,是情与“性”即“良知”合一的境界 。其方法主要通过“致良知”,按照自己内在的本心(本性)去做 。
文章插图
扩展资料
宋明理学,即为两宋至明代的儒学,虽然是儒学,但同时借鉴了道家、玄学甚至是道教和佛学的思想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是儒、释、道三教长期争论和融合的果实,也是春秋战国和汉代这一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儒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思想体系的完善过程 。
它以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形态呈现出来,对中国哗磨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北宋嘉祐治平年间(1056年—1067年),儒学发展形成了王安石荆公学派、司马光温公学派、苏轼的蜀学等派 。后来谈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的濂学、张载的关学、二程(程颢、程颐)兄弟的洛学 。后来洛学由朱熹发扬光大,在福建创出闽学,成为居正统之位的程朱理学 。
濂、洛、关、闽四学派,人称理学四派 。理学实际创始人为周敦颐、邵雍、张载、二程兄弟(程颢,程颐),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 。
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提出“理”先于天地而存在,将上的地位 。其为学主张“即物而穷理” 。与朱熹对立的为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提出“宇宙便是吾心”的命题 。
明代,王守仁进一步发展陆九渊的学说,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断言心之“灵明”为宇宙万物的根源 。为学主“明体心”、“致良知” 。此外,北宋张载提出的气一元论,与二程截然不同 。
明代王廷相以及明末的王夫之、颜元等,对程朱、陆王皆持反对态度 。至戴震著《孟子字义疏征》,得出“理存于欲”,指出“后儒以理杀人”,则更给予了理学以有力的批判 。
推荐阅读
- 植物光合作用中ATP的生成场所
- 万国觉醒怎么样才能抽中传说 万国觉醒抽中传说的方法
- 如何管理好短视频用户标签?短视频用户标签管理指南
- 废弃木头属于什么垃圾 废弃木头所属垃圾
- 明朝所有年号
- ok镜所有人都适合戴吗?
- 发给暗恋的人的一句话 适合对暗恋对象的说的话
- 所在地区是指哪里
- 监管所是干什么的
- 羊驼贝贝是什么面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