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儒、释(佛)、道三教同山 , “三教”文化有如武夷山三花峰 , “三花”并蒂;三仰峰“仰之弥高” 。 由于三教的存在 , 对武夷茶的发展 , 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 而且三教思想之精华 , 又丰富了武夷茶文化的内涵 。 当然 , 武夷茶从唐代的蒸青研膏、蜡面 , 宋代的蒸青龙凤团茶 , 明代的妙青绿茶 , 到清代盛极一时的小种红茶和三红七绿的青茶(即现称为岩茶) , 主要是靠劳动人民勤劳智慧和极大的创造力而发展起来的 。 武夷茶由于秉山川之灵气 , 受日月之精华 , 大自然赋予的俭朴、清纯、和静的禀性 , 深得儒释道三教的喜爱 , 茶成为三教的精神寄托和理想的物质基础 。 因此 , 儒释道三教又离不开茶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茶对三教的存在与发展 , 也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 茶中蕴和 , 茶中寓静 。 茶的“和、静”的禀性 , 正是儒释道三教所追求的一种崇高的思想境界 。 儒教 , 在武夷山最突出的代表是朱熹(1130—1200年)集理学之大成 , 创闽学 , 继承和发展了孔、孟思想 。 他在武夷山生活50年 , 潜心著述 , 并于1183年在武夷山隐屏峰下兴建“紫阳书院” , 授徒讲学 。 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极大 。 正如当代著名学者蔡尚思所说:“东周出孔丘 , 南宋有朱熹 。 中国古文化 , 泰山与武夷” 。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首先要修身 。 而修身必须淡泊、宁静 。 “非淡泊 , 毋以明志;非宁静 , 毋以致远”(诸葛亮留给子孙的座右铭) 。 《大学》(儒家的经典)上说:“知止而后能定 , 定而后能静 , 静而后能安 , 安而后能思 , 思而后能得 。 ”儒家主张“中庸治国” 。 所谓“不偏谓之中 , 不易谓之庸 。 中者天下之正道 , 庸者天下之定理” 。 和敬谦让 , 以和为贵 。 佛教 。 武夷山之南虎啸岩下有“天成禅院”;武夷山之北天心峰下有“永乐禅寺” 。 禅 , 是佛教中一种修行的方法 , 南北朝时 , 经印度达摩传到中国后 , 禅在中国成了佛教的别名 。 禅宗既不像小乘佛教那样 , 主张出世 , 修来世 , 讲因果;也不像大乘佛教那样 , 主张净土信仰 , 西方有片净土 , 极乐世界 。 禅宗居大乘小乘之中 , 起中和作用 。 强调入世重视现实人生 。 主张参禅悟道 , 以达顿悟 , 居家也能成佛 。 而悟从静得 , 静虑修心 , 专注一境 , 心诚意静 , 才能达到内心空无清静 , 内心空无清静便是佛 , “心即是佛” 。 道教 。 在武夷山三教中 , 道教占主导地位 。 道教称天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 。 武夷山是“三十六小洞天”之一的“第十六升真元化之洞” , 乃洞天仙府 。 武夷山清溪九曲 , 三十六峰、九十九岩 , 大多按道教意志命名 。 真是“六六三三疑道语 , 崖崖壑壑竞仙姿”(郭沫若诗句) 。 武夷山道教在北宋时非常兴盛 , 真宗年间(1009年)建宫、观、堂达300多处 。 如著名的有冲佑观、天游观等 , 其代表人物有吕洞宾、白玉蟾、刘碧云等 。 现在桃源洞内建有桃源道观 。 桃源洞内岩壁上 , 还雕刊着巨大的老子像(道教创始人) , 堪称“老子天下第一” 。 道教崇尚“天人合一” , 人与自然的和谐 。 主张清静无为 , 清淡避世 。 老子说:“清静谓之正”;华南真人(即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 。 水静犹明 , 况精神乎?圣人之心静 , 天地之鉴也 , 万物之镜也 。 虚静恬淡 , 天地之平 , 道德之至 。 ”主张人必须顺应自然 , 从身体静修开始 , 修炼在于修心 , 修心在于静 , 静则生慧 , 长生不老 。 因为 , 心静则神安 , 神安则百病不生 。 从以上三教的主张看 , 都十分强调“和”、“静”二字 。 在他们看来 , 能达到和静是一种最理想的崇高的精神境界 。 只有达到和静的境界 , 儒家就能“治国平天下”;佛教就能“顿悟”成佛;道教就能得道成仙 。 儒释道三教推崇的“和、静” , 恰与茶的禀性 , 茶中蕴和 , 茶中寓静相一致 。 因此 , 茶便与儒释道结下不解之缘 。 朱熹在武夷山授徒讲学 , 聚友著述 , 以茶论道 , 斗茶品茗 , 不仅写下不少咏茶诗篇 , 而且亲自携篓采茶 , 并引为乐事 。 如《咏武夷茶》:“武夷高处是蓬莱 , 采取灵芽于自栽 。 地僻芳菲镇长在 , 谷寒蜂蝶未全来 。 红裳似欲留人醉 , 锦嶂何妨为客开 。 咀罢醒心何处所 , 近山重叠翠堆” 。 赵朴初(中国佛教协会主席) , 在《御茶园饮茶》诗中:“饮茶之道亦宜会 , 闻香玩色后尝味 。 一杯两杯七八杯 , 百杯痛饮莫辞醉” 。 对茶的钟情达到如醉如痴的地步 。 唐代河北赵州从谂禅师 , 活到120岁(778-897年) , 是位长寿禅师 。 他有个著名的“吃茶去”的典故 。 凡到观音禅院去拜谒他者 , 不管怎样他别话不说 , 只说“吃茶去” 。 赵朴初先生又有“七碗受至味 , 一壶得真趣 。 空持千百偈 , 不如吃茶去”的诗篇 。 真可谓“禅茶一味” 。 道教“步虚”、“敬神”更是离不开茶 。 清代武夷山天游观静参羽士 , 品茗论道 , 对茶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 。 他与梁章钜(清·广西巡抚)夜谈茶事 , 提出了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 , 茶品有四等(即活、甘、清、香) , 深为后人所称道 。 特别是“活、甘、清、香”四字的论述 , 可谓静参已彻底领悟岩茶之神韵 。 【武夷茶与儒释道】
推荐阅读
- “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 《红楼梦》茶文化研究 全纸茶香—— 《红楼梦》,竹叶青是什么茶
- 振兴茶文化产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菊花枸杞茶的功效与作用
- 夏兰茶文化的历史魅力,喝红茶的好处
- 8个原因告诉你:自信与希望,哪个更重要?
- 迎春花的介绍:与梅花、水仙和山茶花统称为“
- 怎样查看与微信好友有哪些共同的群
- 中传女生遇害案:人格障碍与精神病是一回事吗?
- 茶树新品种---湘妃翠
- 国家级茶树新品种——舒茶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