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早行原文、作者

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原文、作者】唐代:温庭筠,所属类型:初中古诗,写景,乡情,小学生必背古诗80首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明驿墙 一作: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晖;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雁,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
注释
商山:山名,又名尚阪、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作者曾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末年离开长安,经过这里 。
动征铎:震动出行的铃铛 。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 。
槲(hú):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 。叶子在冬天虽枯而不落,春天树枝发芽时才落 。每逢端午用这种树叶包出的槲叶粽也成为了当地特色 。
明:使……明艳 。枳(zhǐ):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 。春天开白花,果实似橘而略小,酸不可吃,可用作中药 。
驿(yì)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 。这句意思是说: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
茅店:乡村小客舍,同“茅舍” 。用茅草盖成的旅舍 。
板桥:木板架设的桥 。
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古为杜伯国,秦置杜县,汉宣帝筑陵于东原上,因名杜陵,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
凫(fú)雁:凫,野鸭;雁,一种候鸟,春往北飞,秋往南飞 。
回塘:岸边曲折的池塘 。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准确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但联系温庭筠生平,他曾任隋县尉,徐商镇襄阳,他被辟为巡官 。据夏承焘《温飞卿系年》,这两件事均发生在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当年温庭筠四十八岁 。自长安赴隋县,当道出商山 。此诗当是温庭筠此次离开长安赴襄阳投奔徐商经过商山时所作 。温庭筠虽是山西人,而久居杜陵,已视之为故乡 。他久困科场,年近五十又为生计所迫出为一县尉,说不上有太好心绪,且去国怀乡之情在所不免 。
赏析 这首诗之所以为人们所传诵,是因为它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真切地反映了封建社会里一般旅人的某些共同感受 。此诗描写了旅途中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抒发了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意,字里行间流露出人在旅途的失意和无奈 。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 。全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也是文学史上写羁旅之情的名篇,历来为诗词选家所重视,尤其是诗的颔联:“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更是脍炙人口,备受推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