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耳原文、作者( 二 )


《卷耳》的语言是优美自然的 。诗人能够熟练地运用当时的民谣套语 。《周易·归妹三·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刲羊,无血 。”“女承筐,无实”正与《卷耳》首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对应 。把民谣用作套语,像一个套子一样放在诗章句首,为诗奠定韵脚、句式的基础和情感思绪的习惯性暗示,这是《诗经》的起兴手法的一例 。诗人善于用实境描画来衬托情感 。旅途的艰难是通过对山的险阻的描摹直接反映出来的:诗人用了“崔嵬”“高冈”“砠”等词语 。而旅途的痛苦则是通过对马的神情的刻画间接表现出来的:诗人用了“虺隤”“玄黄”“瘏矣”等词语 。而描摹山、刻画马都意在衬托出行者彼人思归的惆怅 。“我姑酌彼金罍”“我姑酌彼兕觥”,以酒浇愁,便是正面对这种悲愁的心态提示 。全诗的最后是以一种已类化的自问自答体收场的:“云何?吁矣!”它既是对前两章“不永彼”“不永伤”的承接,也是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的总结,点名“愁”的主题,堪称诗眼 。
彼人是世间永恒的情感主题,这一主题跨越了具体的人和事,它本身成了历代诗人吟咏的好题目 。《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一支——彼人诗开了一个好头 。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 。徐陵《关山月》、张仲素《春归思》、杜甫《月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元好问《客意》等抒写离愁别绪、彼人思乡的诗歌名篇,多多少少体现了与《卷耳》一脉相承的意味 。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背景,《毛诗注疏》曰:“《卷耳》,后妃之志也,又当辅佐君子,求贤审官,知臣下之勤劳 。内有进贤之志,而无险诐私谒之心,朝夕思念,至于忧勤也 。”余冠英《诗经选》云:“这是女子彼念征夫的诗 。”
作者 【卷耳原文、作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