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茶( 二 )

茶联四幅 1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 ——苏东坡 2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 。 ——招隐寺内 3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 。 ——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4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 。 ——上饶陆羽泉联 茶诗四首 1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 2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 3失题 陈继儒(明) 山中日日试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 石枕月侵蕉叶梦,竹炉风软落花烟 。 点来直是窥三味,心后能翻赋百篇 。 欲笑当年醉乡子,一生虚掷杖头钱 。 4茶与中国文化发展 赵朴初 七碗受之味,一壶得真趣 。 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 读了这几首茶诗、茶联,您能从“禅”中闻到“茶”香,能从“茶”中品出“禅”味么?第二节 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 。 ”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 。 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 。 “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 。 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 。 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 。 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 。 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 。 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 。 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 。 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 。 “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 。 “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 。 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 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 。 “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 。 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 。 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 。 ”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 ”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