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品紫砂泥-天青泥、石黄泥】在紫泥中 , 自古以天青为最 。 什么是天青泥?现在有两种说法 。 一说雨过天青色 。 而称为天青 , 青中泛蓝 。 瓷器类的天青色既是此色 。 而紫砂中的天青 , 与瓷器的迥异 。 明周高起《阳羡茗壶录》中记述:“天青泥出蠡墅陶之黯肝色 。 ”是说经焙烧后的颜色像深猪肝色 。 为什么把这种矿土叫做天青泥 , 探究依据 , 一、天青 , 染色名 。 深黑而微红;所谓深青而含赤色的绀色(《辞源》371页) 。 二、前人因这种泥与天青染料相似 , 习惯称之 。 据说丁山大水潭原本是开采紫砂泥的宕口 , 天青泥即产于此 。 后来挖通了地下水脉被淹没 , 成了一个大的水潭 。 最近政府为民办实事 , 开发整修大水潭成公园 , 潭边立长乐陶庄制作的大型紫砂塑像-始陶异僧和紫砂壁画 , 供市民休闲和了解旧时窑场概况 。
文章插图
极品紫砂泥-天青泥
在紫砂行业内 , 长期以来习惯把紫泥称为青泥 。 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是如此 。 1932年出刊的《宜兴陶器概要》中记述:“宜兴陶器 , 大体可分两种 。 而在产地内部则可分六种 , 试分述于后 。
第一类 , 青泥业(紫砂业)一、青泥业之业地蜀山、潜洛、上岸;二、原料产地:青龙山、赵庄山、银墅山;三、泥料名称:青泥(一名紫砂)、绿泥(又名潭砂泥)、大红泥……”此处青龙山有误 , 应为黄龙山 。 上岸即今紫砂村 , 朝庄即今赵庄、银墅即今任墅 。 之所以引用上段文字 , 是为印证在紫砂业内一直都把紫泥称为青泥 。 而天青泥则是紫泥中最好的泥 , 经过焙烧后颜色深沉 。 和润、典雅 。 具体实物可见许四海收藏的“大亨掇只壶 。 旧时紫砂业者用泥都考虑成本 , 一半的紫砂壶所使用的泥料 , 都是普通的紫砂泥 。 为了达到视觉美感 , 既要成本低 , 又要收缩率小 , 用的泥料俗称中泥或红中泥 。 为了达到美感 , 就在坯件表面粉刷红泥或本山绿泥 , 术语叫化妆土 , 较大容量的普通茶壶也都如此 。 真正的天青泥 , 因原料稀少 , 非高手不用 , 非精品不做 。 因为天青泥稀缺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宜兴紫砂工艺厂一人工合成的方法 , 欲使天青泥在现 。 由此出现了拼紫泥 。 但终因基矿、配方基量产等因素 , 未能如愿 。 但偶尔也曾出效果 , 只是较少 。 应该相信 , 如果精选基泥 , 合理配制 , 掌握火候 , 还是能达到天青色效果的 。 现在有些宣传 , 作品言必天青 , 什么祖上传的、珍藏几十年 , 就未免夸大其词了 。 石黄 , 是红泥发色的主心骨 。 在紫砂业界 , 长期以来通称红泥 , 在历史文献记述中 , 也有称为朱泥的 。 只是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 , 朱砂这个名词开始广泛使用 。 据我了解 , 始起于台湾的一些业者 , 收藏爱好者对红泥产品 , 按色泽来细分 , 把颜色艳丽称为朱泥 , 一般称为红泥 。 由于不甚明了 , 以至把一些紫泥欠火候的 , 用普通紫泥制作的产品业纳入红泥 。 当然这是误会了 。
《阳羡茗壶系》记述:“嫩泥出赵庄山 , 以和一切土色乃粘埴可筑盖陶壶之丞弼也 。 石黄泥出赵庄山即未触风日之石骨也 。 调之乃变朱砂色 。 ”清吴鶱《阳羡名陶录》选材篇 , 加了一个黄字 , 称为嫩黄泥 。 自此以后的记载均相沿袭 。 顾景舟先生在一九八0年四月的备课笔记中讲述:“红泥 , 蕴藏在嫩泥的底层(俗称石黄又称朱砂泥) , 产地在西山前(即任墅)赵庄嫩泥矿的下层 。 红泥的定义:片状结构 , 不容于水 。 ”嫩泥 , 有些粗陶产品的原料中也添加 , 取其粘性和发色 , 因而被周高起叫做丞弼 。 上世纪八十年代 , 顾景舟先生上下班 , 途经合新厂摊泥场 。 夏日 , 在烈日暴晒、倾盆大雨过后 , 他就到嫩泥摊场拣红泥 , 累积两桶(此时红泥矿源已稀少) 。 以前 , 陶制产品花鸟上色 , 凡红色必定用石黄研磨、用笔蘸之着色 。 紫砂工艺厂陈列室原藏有俞国良制红传炉壶、色泽艳丽不嫣、沉稳而不娇 , 被称为“大红袍” , 公认的上好极品红泥 。 而与俞国良同时期的其他紫砂艺人的作品 , 都无这种上佳泥色 。 究其原因 , 抗战前 , 宜兴县县长锺竟成 , 要做一批红泥壶送人 , 选中名家俞国良制作 , 而泥料有锺安排泥坊炼制 , 所以俞国良有缘得此优质红泥 , 锺所需茶壶 , 皆钤“锺竟成赠”方章 , 有掇球、仿鼓、线元、传炉等款式 , 余泥悉数归俞国良所有 。 同期其他艺人 , 做壶为养家糊口 , 不可能触出高价去选购优质泥 。 而所谓优质红泥 , 就是石黄含量掇的红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