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金森工厂 读后感


在哈金森工厂 读后感

文章插图
这是一篇女儿写父亲的传记 。按照传统的观点 , 成就远不如我给同学们推荐的伊文思的《邓小平传》 , 它没有写出邓小平的思想变化的关键过程 , 这是最大的失败 。但前人已有高峰在先 , 后人恐无法超越 , 不妨另辟蹊径 , 从一个新的角度来展现传主的生活 , 虽然零碎 , 但也具体 , 因为日子是具体的 , 生活是琐碎的 , 不是一个历史过程可以完全概括的 。每次读材料 , 讲文章 , 我都忍不住感叹 , 感叹怎么会有这样详实的资料!要知道 , 邓小平留学法国时才16岁多 , 还是一个寂寂无名、无足轻重的小人物 , 这样的人物又何止千万 , 法国人也把他的资料保管得如此之好 , 连他领取失业救济金的编号、临时工作的纪录、工厂的工号和档案资料都一一保存完好 , 实在让人惊叹!其实又何止是法国 , 整个西方社会似乎都有这样一种自觉的历史意识 。我曾看过一个纪录片 , 一个英国的球迷小心保管了二三十年前中国举办长城杯国际足球邀请赛的海报 , 记得采访的采访人员也曾有我同样的感受:这个玩意儿估计在中国已经找不到了!近几年 , 我的学生有几个从国外回来 , 他们都没有参加过高考 , 学籍档案还在我们学校 , 他们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我拿回自己的中学档案!也许在我们眼里 , 觉得这纯粹是没事找事 , 多此一举 , 你都已经上大学了 , 还用得着这玩意儿吗?可是他们就是认准了这个理儿 , 一定要找回自己的人生!其实 , 这就是国外教育的成果!真的让我肃然起敬 。而反思我自己 , 几十年的生活 , 我保管了自己的多少生活记忆?几乎没有 , 没有日记 , 没有个人档案袋 , 用过就扔 , 看过就忘 , 导致自己站在今天回望昨天 , 才发现是一片空白 。人 , 得学会对自己的历史负责 , 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同学们 , 你们现在还来得及啊 。行吗?
【在哈金森工厂 读后感】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