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原文、作者( 二 )


“明月不谙离恨苦 , 斜光到晓穿朱户 。”上片后两句是说 , 明月不明白离别的痛苦 , 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还穿入朱户 。
从今晨回溯昨夜 , 明点“离恨” , 情感也从隐微转为强烈 。明月本是无知的自然物 , 它不了解离恨之苦 , 而只顾光照住户 , 原很自然;既如此 , 似乎不应怨恨它 。但却偏要怨 。这种仿佛是无理的埋怨 , 却正有力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在离恨的煎熬中对月彻夜无眠的情景和外界事物所引起的枨触的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过片承上“到晓” , 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 。“独上”应上“离恨” , 反照“双飞” , 而“望尽天涯”正从一夜无眠生出 , 脉理细密 。“西风凋碧树” , 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 , 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 。碧树因一夜西风而尽凋 , 足见西风之劲厉肃杀 , “凋”字正传出这一自然界的显著变化给予主人公的强烈感受 。景既萧索 , 人又孤独 , 几乎言尽的情况下 , 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 , 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 , 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 , 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 , 这是从“望尽”一词中可以体味出来的 。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 , 但感情是悲壮的 , 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 , 纯用白描 。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 。
高楼骋望 , 不见所思 , 因而想到音书寄远:“欲寄彩笺兼尺素 , 山长水阔知何处!”彩笺 , 这里指题诗的诗笺;尺素 , 指书信 。两句一纵一收 , 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 , 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 词也就这渺茫无着落的怅惘中结束 。“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相应 , 再一次展示了令人神往的境界 , 而“知何处”的慨叹则更增加摇曳不尽的情致 。
这首词上下片之间 , 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 。上片取景较狭 , 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 , 风格近于悲壮 。但上片深婉中见含蓄 , 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 。王国维借用词中“昨夜”三句来描述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的第一种境界 , 虽与词作原意了不相涉 , 却和这三句意象特别虚涵 , 便于借题发挥分不开的 。
作者 晏殊【yàn shū】(991-1055)字同叔 , 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 , 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 , 位于香楠峰下 , 其父为抚州府手力节级) , 是当时的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 , 在当时北宋词坛上 , 被称为“大晏”和“小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