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刺猪笼草( 二 )


分布范围
无刺猪笼草特产于苏门答腊西部巴里桑山区的许多山峰上 。具体来说,它们位于印度尼西亚西苏门答腊省和占碑省 。
无刺猪笼草已被列入《200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2006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等级为易危 。
植物学史
H·A·B·布尼梅亚于1918年9月7日在塔蓝山海拔2590m的地区首次发现了无刺猪笼草 。此外,布尼梅亚还于1918年11月16日在甘柏山收集了另两个标本 。1920年4月26日,第四个标本收集于克林季山海拔1800m的地区 。最后,马修·杰布和马丁·奇克将编号为“Bünnemeijer 9695”的标本定为无刺猪笼草的模式标本 。
1927年出版的《热带自然(De Tropische Natuur)》首次描述了无刺猪笼草 。一年以后,B·H·丹瑟在他的开创性著作《荷兰属印度的猪笼草属植物(The Nepenthaceae of the Netherlands Indies)》正式对无刺猪笼草进行了描述 。他写道:“这个新种与其他猪笼草的最大不同在于,其没有唇的结构并且笼盖非常的窄 。它也许与邦苏猪笼草间存在着近缘关系 。”
布尼梅亚收集的好几个标本都以当地的俗名做标记,如“galoe-galoe antoe”和“kandjong baroek” 。丹瑟认为这些词源是米南卡保语(Minangkabau)中对无刺猪笼草的称呼,但丹瑟并不清楚其具体的意思是什么 。
1986年,罗斯朱迪·塔明和堀田充将疑惑猪笼草和无刺猪笼草都归入了邦苏猪笼草 。
1993年,M·加藤和T·市野川对猪笼草的猎物和共生生物进行研究后也认为无刺猪笼草是产自加笃山的邦苏猪笼草 。
尽管对于它们的分类很混乱,但实际上邦苏猪笼草和无刺猪笼草在形态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并不容易将它们混淆 。
食虫性
无刺猪笼草会产生黏度极高的消化液 。若将一个捕虫笼倾斜,溢出的消化液会被拉为细丝 。因其十分的黏稠,因而拉至几米长都不会断 。捕虫笼的内表面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消化液 。这使得无刺猪笼草的捕虫笼既可以以笼状的陷阱捕捉猎物,又可以以粘性极大的捕虫笼内壁黏住过往的飞虫 。这些黏稠的消化液还充当了润滑剂的作用,使得猎物可以顺利的落入捕虫笼底部 。
无刺猪笼草的上位笼常会在下暴雨时倾倒 。雨水会使部分的消化液流失,但因为消化液的黏度极大,且捕虫笼的基部为狭缝状,使得大部分的消化液可以保留下来 。等雨停后,捕虫笼会立刻恢复到原来的位置 。疑惑猪笼草和杏黄猪笼草也会产生黏稠消化液,并具有类似的捕虫方法 。
无刺猪笼草的捕虫笼捕捉的大部分为飞行类昆虫,如长角亚目和短角亚目 。但其中不包括与之共生的生物 。
有学者认为,无刺猪笼草的笼盖分泌的蜜液含有麻醉类物质,使得取食的昆虫迷失方向后落入捕虫笼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