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粮食能否自给自足?


中国的粮食能否自给自足?

文章插图
中国立足国内资源,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是中国解决粮食供需问题的基本方针 。中国将努力促进国内粮食增产,在正常情况下,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净进口量不超过国内消费量的5% 。
现阶段中国已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客观上具备诸多有利因素 。根据中国农业自然资源、生产条件、技术水平和其他发展条件,粮食增产潜力很大 。
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生产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50—1978年 。194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只有1.132亿吨,1978年达到3.048亿吨,29年间年均递增3.5% 。这一时期,中国通过改革土地所有制关系,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解放了生产力,同时在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
第二阶段为1979—1984年 。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073亿吨,6年间年均递增4.9%,是新中国建立以来粮食增长最快的时期 。这一时期粮食生产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政府在农村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通过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及较大幅度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重大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过去在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等方面积累的能量得以集中释放,扭转了中国粮食长期严重短缺的局面 。
第三阶段为1985年至今 。1995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4.666亿吨,11年间年均递增1.2%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在继续发展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主动地进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食物多样化发展较快 。猪牛羊肉、水产品、禽蛋、牛奶和水果产量分别达到4254万吨、2517万吨、1676万吨、562万吨和4211万吨,比1984年分别增长1.8倍、3.1倍、2.9倍、1.6倍和3.3倍 。虽然这一时期粮食增长速度减缓,但由于非粮食食物增加,人民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
新中国之所以成功地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主要经验是:始终坚持以农业为基础,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把发展粮食生产作为农村经济工作的重点,千方百计争取粮食总量稳定增长;改革农村生产关系,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扩大粮食的市场调节范围,合理调整粮食价格,调动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增加农业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综合开发利用国土资源,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 。
中国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中国政府今后的任务是在进一步增加粮食总量的同时,努力发展食物多样化生产,调整食物结构,继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向小康和比较富裕的目标迈进 。当然,中国政府也清醒地看到,中国粮食供需平衡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供需偏紧的状况还将长期存在 。由于一些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耕地和水资源短缺,到1995年底,全国还有65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约占总人口的5%) 。中国政府正在实施的“扶贫攻坚计划”,就是要力争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这部分人的温饱问题 。
【中国的粮食能否自给自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