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望余雪/终南望残雪原文、作者

终南望余雪 / 终南望残雪 唐代:祖咏,所属类型:唐诗三百首,冬天,写景,写雪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终南山的北面山色秀美,山上的皑皑白雪好似与天上的浮云相连 。
雪后初晴,林梢之间闪烁着夕阳余晖,傍晚时分,城中又添了几分积寒 。
注释
终南:山名,在唐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南面六十里处 。余雪:指未融化之雪 。《全唐诗》此诗题下有小字注:“有司试此题,咏赋四句即纳,或诘之,曰‘意尽’ 。”
阴岭:北面的山岭,背向太阳,故曰阴 。
林表:林外,林梢 。霁(jì):雨、雪后天气转晴 。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应试诗 。《唐诗纪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 。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考官让其重写,他拒绝了 。最后未被录取 。
赏析 这首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 。诗的内容不算很难懂,说的是诗人的观察和思考 。写诗人从北面看终南山,冬天雪后的山峰显得十分秀美,山上的积雪深厚,更增加了山的高峻 。当傍晚时分,雪后天晴,林木反射着夕阳的光辉 。由于有了厚厚的积雪,小城的人感觉寒冷增加许多 。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副完美的冬雪的自然景色 。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中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山北叫做“阴”);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 。“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 。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 。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 。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或许有的读者要说:“这里并没有提到阳光呀!”这里是没有提,但下句却作了补充 。“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 。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表达了作者的**壮志 。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中“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 。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终南余雪的情景 。终南山距长安城南约六十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 。祖咏不仅用了“霁”,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 。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 。“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 。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 。而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