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原文、作者( 二 )


刘禹锡写这首诗并没有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地来勉励曹璩要好好学习 , 而完全是以故乡知己的位置和曹璩亲切交谈 , 而他的用心则隐含在诗里面 。这首诗大致有三个内容 , 前四句是说自己这些年来的生活 , 十多年贬谪在偏远地区 , 以及孜孜不倦地读书 。中二句是则是对曹璩的勉励 , 也是对曹璩归隐读书的祝愿 。末两句说回去后遇到故乡的亲朋好友替他报个平安 。这是从送别意义上说的 。
首联“行尽潇湘**余 , 少逢知己忆吾庐”说自己贬在潇湘一带 , 到过很多地方 。这是从他贬到郎州算起 。永贞革新失败后 , 刘禹锡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屯田员外郎贬连州刺史 , 还未到任 , 途中就改为贬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 , 从此开始了他在潇湘一带漫长的贬谪生活 。十年后 , 即元和十年(815)春回到京城 , 三月又贬为连州刺史 , 同年六月抵任所 , 直到元和十四年秋丁母忧离任 。刘禹锡首贬朗州 , 在湘之最北 , 次迁连州 , 时为湘之极南 , 故谓“行尽潇湘” 。但是在偏远的潇湘之地 , 他很少遇到故乡来的知己 。刘禹锡《元日感怀》:“异乡无旧识 , 车马到门稀 。”也说明他初来连州时人地生疏的情况 。因此 , 刘禹锡对曹璩的到来还是很兴奋的 , 他乡遇故知 , 而且曹璩本身还是个聪明好学之士 。“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已经隐括了这次终于遇到了的意思 。“吾庐”一词出于陶渊明《读山海经》诗“众鸟欣有托 , 吾亦爱吾庐” , 在这里代指家乡 。
在寂寞的贬谪生活中 , 刘禹锡唯一可做的就是读书 。“数间茅屋闲临水 , 一盏秋灯夜读书” , 写的就是刘禹锡在简陋的住所挑灯夜读的情形 。陆游《暮春》“数间茅屋镜湖滨 , 万卷藏书不救贫”显然对刘禹锡这首诗有所借鉴 。所谓“闲”者 , 即州司马为闲职也 。白居易的《江州司马厅记》说得很直白:“案《唐六典》:上州司马 , 秩五品 , 岁廪数百石 , 月俸六七万 。官足以庇身 , 食足以给家 。州民康 , 非司马功;郡政坏 , 非司马罪 。无言责 , 无事忧 。”刘禹锡是员外司马同正员 , 则例尤不得参闻公事 , 虽无官舍可居 , 然有读书为文之暇 。刘禹锡晚年作《刘氏集略说》 , 说“及谪于沅、湘间 , 为江山风物之所荡 , 往往指事成歌诗 , 或读书有所感 , 辄立评议 。”这里也有以现身说法鼓励曹璩继续苦读 , 探求学问之意 。
“地远何当随计吏 , 策成终自诣公车 。”这里用了两个典故 。《汉书·朱买臣传》:“后数岁 , 买臣随上计吏为卒 , 将重车至长安 , 诣阙上书 , 书久不报 , 待诏公车 , 粮用乏 , 上计吏卒 , 更乞丐之” 。朱买臣有过这段随计吏去长安的经历 , 后来就用做求取功名的典故 。《汉书·成帝纪》:“建始三年成谛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 , 诣公车 , 腾将览焉 。”这是“诣公车”指贤者被荐入京公车待诏的典故 。这两句诗勉励曹璩静心读书 , 不要急于求成 , 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 , 功到自然成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