跂乌词原文、作者( 二 )


这是一首寓言诗 , 作为寓言诗 , 最本质的特征是托物寓意 。首先 , 须看所托之物与所寄之意能否融为一体 。其次 , 要求所寓之意真实 。因为“意”是寓言诗的关键、生命和灵魂 , “物”之不过是其载体而已 。如果没有灵魂 , 寓言诗同平庸的写景诗和咏物诗就没有了差别 。欣赏寓言诗 , 关键是对所寓之“意”的真实性的把握 。再次 , 对“意”的表达方式是否幽深婉曲 , 尺度适当 。太直则成为了咏怀诗而显得浅露 , 太曲易变成朦胧诗而不知所云 。此诗成功地处理好了这几种关系 , 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
形象鲜明、生动真切是突出特征之一 。在“跂乌”这一形象中 , 诗人寓于了作者真切的经历、遭遇、感受和悲愤 。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 , 读者从群乌对跂乌受伤原因的议论中得到的答案是:志高和损人 。这两点正是柳宗元遭贬的直接原因 。他年少精敏 , 志向高远 , 再加之仕途通畅 , 三十来岁就成为了朝廷中的决策要臣 , 这使他的从政理想变得更加狂热和高远 。他立志革除一切社会弊端和痼疾 , 再现盛唐的繁荣景象 。正如“群乌”所言“慕高近白日” 。结果势必引起政敌的嫉妒 。再就是它们的革新的措施 , 就更严重的损害了既得利益者的权利 。如废除宫市、收回宦官特权、削弱藩镇势力和惩治贪官污吏等等 , 在“群乌”的眼中都是些“贪鲜攫肉”的损人行为 , 自然要遭到群起而攻之 。这些都是柳宗元的真实遭遇 。过激的革新立即招来了宦官、藩镇势力和朝官的反对派里外呼应的联合进攻 , 拥立太子李纯 , 强迫顺宗退位 , 严惩革新派骨干 , 在磨刀霍霍、刀光剑影的疯狂**下 , 其结果岂止是伤痕累累 。另外 , 如和乐的群乌、窥视的蝼蚁和燕雀 , 正是政敌们弹冠相庆和仍将继续落井下石置人死地的丑态的传神刻画 。他的好友韩愈写的《柳子厚墓志铭》和《唐书》本传看法是一致的 , 认为柳宗元落魄主要是“少时嗜进 , 谓功业可就” , “不自贵重顾藉” , 得罪权贵所致 。而“名盖一时”、人“畏其才高”又是久贬不用的根本原因 。朋友之说的真实性和史**载的权威性 , 足以说明了柳宗元落魄原因的真实性 。所以韩醇《诂训柳集》说《跂乌词》是“用寓言之体” , “显以自况” 。跂乌形象的真实 , 就是艺术地再现诗人经历的真实 。
凄婉哀怨、悲壮刚强是此诗的又一特色 。柳宗元在落魄的跂乌身上寄予的情感 , 也是自己那段特殊时间内的特殊情感的表现 。失势的跂乌面对险恶的环境 , 他选择了效法支离无趾、避祸全身 。这正是柳宗元内心矛盾、苦闷、彷徨和恐惧之情的真实表现 。现代**可不必去责怪柳宗元过于消沉、妥协和退却 , 也不必要求他当时为何不一直斗争到底、视死如归、气贯长虹 。其实 , 谁都知道任何顽强的斗士 , 不可能内心没有丝毫胆怯和软弱 。因此 , 柳宗元非但无可厚非 , 反而更让人敬佩他有敢于袒露真实内心的勇气 。当时的柳宗元没有选择余地 。一夜之间的命运逆转 , 不得不扶老携幼 , 从京城来到永州 。到后的水土不服、亲人病逝、多病缠身 , 人身攻击的恶语、用心险恶的诽谤 , 还有那“不在量移之限”的一纸诏书 , 打击一个接一个的劈头盖来 , 柳宗元的前途几乎被全部** 。伴随而来的还有那令人窒息的孤独和寂寞 。对于这种远远超出肉体和心理承受能力的伤害 , 迫使他与佛门有了亲密的接触 。“一生几许伤心事 , 不向佛门何处销” 。在这条王维当年选择的道路上 , 柳宗元又蹒跚地行走着 。当然 , 佛门并不是不幸的真正的避难所 , 暂时的安慰无法治愈永恒伤痛 。这大概是前人众口一词的认同柳宗元的作品以哀怨、凄婉为感情基调 , 深得骚人之趣的原因吧 。在柳宗元的集子里 , 处处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那种“常积忧恐”、“恒惴栗”的情感涌动 。周昂在《中州集》中的《读柳诗》一诗写道:“功名翕忽负初心 , 行和骚人泽畔吟 。开卷未终还复掩 , 世间无此最悲音 。”乔亿的《剑溪说诗》更是明确指出《跂乌词》“恻怆动人” , 情感哀怨 。刘克庄认为“可悲而泣” 。因此 , 《跂乌词》所表达出来的凄婉哀怨 , 是柳宗元当时最真实的情感 。不过 , 在悲切中还夹有一点悲壮 。跂乌的昂首 , 正是张谦宜评柳诗时所说的“矫矫凌人意” , “毕竟不平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