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蓝色的彼岸》的启示


《天蓝色的彼岸》的启示

文章插图
【《天蓝色的彼岸》的启示】周国平:《天蓝色的彼岸》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 。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 。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 。安妮宝贝:《约伯记》里说:海中的水绝尽,江河消散干涸 。人也是如此,躺下不再起来,等到天没有了,仍不得复醒,也不得从睡中唤醒 。这是关于死的一段描写 。我看这本英国人写给少儿的书,在一家阳光灿烂的咖啡店的露天座位里 。眼前走过形形色色的成年人 。最起码在外表上来,他们都显得健康而强壮 。而Alex Shearer的主人公哈里,是一个被卡车撞死的小男孩 。我不知道,有多少孩子,会得到父母或者身边环境带给他的关于死亡的启蒙 。得到爱或其他知识的启蒙很重要也很容易 。但死亡是大智慧 。并且通常是禁忌的话题 。所以我觉得写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有她可被尊敬的地方 。哈里试图回到活着的世界,见到他的学校,家庭,他所曾经爱过和恨过的人 。这一趟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但在小说里持续行进的旅途,对他来说,仿佛是抵达某个地方的必然进阶 。他因此而循序渐进地发现生命的真相 。包括获得所有他还未曾来得及长大及成熟起来的心智 。比如对生活细微感受的留恋和珍惜,对感情的谅解及宽恕,以及学会如何去爱与告别 。当我们活着的时候,享受季节轮回,食物,繁花似锦,各种气息及味道,与人的感情,互相亲吻的温柔,哭泣,以及情欲欢愉……细微至一阵突然扑到面庞上的风,青翠绿叶上跳动的明亮阳光,爱人皮肤上的温度变化,一杯午后咖啡的烘焙清香,都会让心轻轻荡漾 。是 。这就是我们的生 。这所有的时间蔓延,幽微瞬间,带来的光亮,使我们有耐心在落寞的世间继续忍耐和行走 。所有的人都清楚,一旦离开这光亮,开始渡河,走到对岸,吞噬我们的将只是沉寂黑暗 。它剥夺人的一切意识 。它没有归途 。因为它就是归宿 。我见到过的死亡,是一个人肉体的彻底停顿 。因为这停顿,他所有的爱恨,需索,贪恋,失望,以及苦心经营都失去意义 。曾经他做过任何事情,说过的任何话,似乎都只是在为这肉体服务 。为这肉体的欲望和无助,与时间做抗衡 。但在他死去的时候,他获得的平静,使他身边的人,与之一样得到超脱 。常常,我们会因为见到最爱的人的死亡,而感受到他在内心深处的与时间共存的意义 。并且,我们因此而蜕变 。当然也会有一些人,会希望自己能够不死,或者根本就不去考虑这个问题:在某一天自己会死 。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地生活 。印象最深的事,是城市患了传染疾病的时候,所有的人在假象中的死亡逼近的时刻,才开始想到给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打电话,问候他们,彼此说出温暖的语言 。有些人甚至辞职,远走高飞,第一次明白过来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 。或者第一次想去真正地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善待自己真正喜欢的人 。死亡的真相,原是有巨大的力量可以震慑和控制我们 。除非我们当它不存在 。并且忽视和误解它 。但它是这样缓慢,寂静,或者突兀,直接和粗暴 。我们与它之间的关系完全不对等 。无从探测,并只能接受支配 。但死,不会是生的一个对立面 。它与生之间的关系,仿佛是彼此映照在一面镜子中的影像 。没有差异 。彼此包括 。并且无时不刻在互相观望和对峙 。我曾经阅读一本法国人写的薄薄的小书 。书名就叫《死亡》 。书的末段说,如果我们只热爱生命而不热爱死亡,那是因为我们并不真正热爱生命,这种说法绝对没错 。而我读完这本关于蓝色彼岸的书,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就是如此 。我相信,这种说法也不会有错 。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孩子 。它的纯真简朴的道理,一样适用于成人 。众作家与学者联合推荐《天蓝色的彼岸》 近日,由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蓝棣之、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镇南、著名学者兼作家周国平、青年作家王开岭、著名畅销书作家安妮宝贝等一批作家和学者联袂推荐的一部名为《天蓝色的彼岸》的童话小说由新世界出版社推出 。据悉,这本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给全球的家长和孩子们最伟大的人性启示”的书由英文翻译过来,被《泰晤士报》誉为“最受读者欢迎的生命寓言”,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在欧美各国风行一时,创造了数百万册的发行量 。这是一部感人至深、触动灵魂的人性寓言: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正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还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传达他的心声,直到他碰上一个叫阿瑟的幽灵 。阿瑟带着哈里偷偷溜回人间,来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表示歉意和爱……这也是一个关于生命和死亡最深刻的寓言,是送给孩子们最美好的礼物 。著名作家兼学者周国平评价该书“用童话解说死,生动地描绘了死后灵魂从了断尘缘到走向新的生命轮回的过程 。它告诉我们:死不是绝对的终结和虚无 。它教导我们:要珍惜生,但不必畏惧死 。”著名畅销书作家安妮宝贝为该书作序,她说读完这本书后,“觉得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是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 。他们如何面对死亡的命题,决定了他们会如何选择对待生命的方式 。所以这本书的意义不仅仅是对孩子,它的纯真简朴的道理,一样适用于成人 。” 天堂在左,人生在右 谭 浩 《天蓝色的彼岸》讲述的故事简单而通俗: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在天堂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但他十分挂念着自己的爸爸、妈妈、姐姐、老师和同学们,却又不知如何向亲人们表达 。后来他和一个叫阿瑟的幽灵偷溜回人间,向亲人和朋友们告别,并向他们一一表示自己的歉意和爱 。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适合9岁以上的人阅读的童话,以“死亡”作为看待世界和人生的角度,绝对是个异数 。这种独特的视觉大大背离了通常人们认为“童话”所应该有的梦幻般的甜蜜感受 。童话有很多种,绝大多数都像琼瑶阿姨的恋爱小说一样单纯和美好,比如《哈利·波特》,直截了当地用虚无缥缈的魔幻乌托邦将滚滚红尘隔断在孩子的视野之外 。另一种,则是告诉儿童怎样认识人生,看待社会,并给予他们面对未来的精神力量,比如说《小王子》 。《天蓝色的彼岸》以一个在天堂的小男孩的所思所想,来审视我们生存的世界和生活的方式,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是一本告诉儿童成长的书 。作为有智识的万物灵长,人类从能思考的时候起就试图对生和死做出回答,甚至有科学家认为,对生的困惑和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 。而翻开古往今来汗牛充栋的哲学著作和宗教经典,“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纠缠过所有的智者和圣人 。《天蓝色的彼岸》涉及的是一个非常世俗而又非常形而上的问题,是每一个人都曾经意识过但大多数人没来得及仔细思索的问题 。选择在回避人生终极话题的快乐中生活,其实无异于掩耳盗铃 。而回避和直面,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带来的自然是截然不同的人生 。童话是儿童的梦幻世界,作为一部写给儿童的人生寓言,《天蓝色的彼岸》的人生态度并不像它的主题一样充满灰暗色调 。相反,作者用一种极其清新、单纯、温暖的文字来描写哈里眼中的世界,处处闪耀着从容对待生死问题的人性光辉 。在哈里看来,世界和天堂并无大的区别,死亡只是“不能再感受风从身边吹过”,阅读者也从未感觉到死神无处不在的巨大阴影 。作者在书中看似轻描淡写的说:“决不要在你怨恨的时候让太阳下山 。”相比于急切而苍白空洞的告诉儿童如此这般的道德说教和人生指引,《天蓝色的彼岸》细腻的笔触显得从容不迫,以润物无声的力量将爱和珍惜的种子植入了柔嫩的心田 。《天蓝色的彼岸》总是让人没来由的想起似乎毫不相关的小飞侠彼得?潘 。这个精灵每年都会来到人间,把那些不愿长大的孩子带到永无乡去游戏、探险 。当有一个小女孩温迪成为妇人后,彼得?潘又一次光临 。“温迪用手抚弄着这可怜的孩子的头发 。她已经不是一个为他伤心的小女孩,她是一个成年妇人,微笑地看待这一切,可那是带泪的微笑 。”彼得责怪她说:“你答应过我你不长大的!”但温迪的回答使彼得抽泣起来:“我没有办法不长大 。”是的,没有办法不长大,正如没有办法不面对天堂 。正是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使得《天蓝色的彼岸》和《小飞侠》们的意境生动了起来,不再是单纯的“讲给儿童的故事”,而与《唐·吉诃德》、《安徒生童话》站在了同样的高度 。人生在左边,天蓝色的彼岸,又一个流淌着回忆和遗憾的乌托邦,在右边 。有幸拿起《天蓝色的彼岸》,倾听一个孩子在天国的心灵独白,即使对于大多数行色匆匆的成年人,也是一种精神的奢侈,一种思考的幸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