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绝/食荔枝原文、作者( 二 )


我们实在无法相信苏东坡这样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仁人志士会避世遁俗 。有一件事实很能说明这个有趣的问题 。
晚年的苏东坡似乎很喜欢陶渊明,不厌其烦地和陶渊明的诗,并把和陶的诗专门编为一集 。苏东坡和陶渊明诗以居岭南时为最多 。从绍圣二年正月在惠州贬所到元符三年八月迁舒州团练副使,徙永州安置,在短短的五年零八个月里,和陶诗凡四十四次一百余首 。东坡先生还自述其和陶用意:“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 (见苏辙《东坡先生和陶诗引》)这仿佛在告世人:苏东坡从此绝意仕途,欲效陶渊明归隐园田,长作岭南人了 。
有意思的是,东坡先生那位心迹相通的老弟却对东坡自述的和陶诗用意提出了疑问,他在《东坡先生和陶诗引》一文中说:“嗟乎,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 。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明,其谁肯信之!”清人纪昀也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露本色” 。
苏辙不信其兄会真心归隐,几百年后纪昀的看法也一样 。他们的看法可以在苏东坡和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和陶饮酒二十首》其十一曰:“诏书宽积欠,父老颜色好 。再拜贺吾君,获此不贪宝 。”其十八曰:“芜城阅兴废,雷塘几开塞 。明年起华堂,置酒吊** 。”其二十曰:“当时刘项罢,四海疮痍新 。三杯洗战国,一斗消强秦 。”《和陶咏三良》有:“杀身固有道,大节要不亏 。君为社稷死,我则同其归 。”这都可以看出苏轼恬淡的外表掩饰不了牵挂国运民生的忧患情怀 。
这种忧患情怀在《荔枝叹》一诗中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 。他首先借汉唐故实抨击统治阶级只顾自己享乐而不关民生疾苦的丑恶本质:“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千年以后,我们尤可想见苏学士老泪纵横,祈求上苍:“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痏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
苏东坡因仕途坎坷曾经想避世遁俗,又因恋恋不忘国运民生终于没能做到归隐山林 。在岭南时,东坡先生的内心正处于这种出世与入世两难的心境之中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两难心境的形象描述 。
作者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