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出反映时代巨变的文学表达 农村三部曲的作家( 二 )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对乡村现实题材创作中暴露出的问题予以足够重视:一是主题先行式的政策图解 。文学是一种“寓于形象的思维”(别林斯基语),其主题思想需要通过具体的艺术形象传递出来 。当下一些乡村题材创作者背离形象思维的规定性,随意支配人物、安排情节,致使作品流于概念化、公式化 。二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书写 。一些作家以游客的心态走进乡村,自认为到了、转了、看了,就了解了乡村,熟悉了农民,其实“深扎”得还远远不够 。三是消费主义式的猎奇化、景观化叙述 。这种创作倾向在网络文学中比较明显 。一些作家为满足大众的猎奇心理,故意采用极端化的叙事方式,将乡村塑造成一派“田园”或“荒原”景象,以此来吸引眼球或赚取流量 。这些做法,都无法客观真实地呈现中国乡村正在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
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在全国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会议上强调:“新时代的新乡村,召唤着我们迈开双脚走进去,但走进去不是单向的观看 。作家不是游客,我们要在这个过程中更新我们的知觉结构,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 。牧歌或挽歌的方式,猎奇化、景观化的方式,都不足以表现中国乡村的全貌 。”
身、心、情皆入,才能写出好作品
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摆脱思维惯性,突破创作瓶颈,寻找到与新时代乡村现实“适配”的表达,是当前至关重要的文学课题 。笔者认为,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者应着重把握以下几点:
一要融入新时代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乡情与乡愁 。当今中国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巨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正在深刻改变着中国乡村的面貌 。作家只有准确把握时代发展大势,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由乡村观照中国,以乡村认识时代,才能肩负起时代的重托 。
二要熟悉新乡村 。新时代的新乡村,无论是自然环境层面还是社会治理层面,无论是物质生活层面还是文化建设层面,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个作家,要用文学呈现出新时代乡村的丰富、立体、深广,就必须真正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无法真正了解今天的乡村,作家除了带着笔,更要带着心,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 。
三是塑造新农民 。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而文艺创作归根结底落实在人 。书写新时代“创业史”的关键在于刻画时代“新人”形象 。新时代乡村的主角是农民,农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 。因此,新时代乡村题材创作在塑造典型、刻画“新人”时尤其需要注意从一般性和特殊性两个维度上同步展开,努力实现“人的文学”与“人民文学”,宏大叙事与个体叙事,历史逻辑与美学价值的辩证统一 。(赵振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