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资料


轻叩诗歌的大门手抄报资料

文章插图
西周时期 ,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出现 , 是古代文学史上头一件大事 。《诗经》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 , 约五百多年间 , 三百零五篇诗 。它按音乐标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王朝京都之外的地方乐歌 , “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 , “颂”则是宗庙祭祀时的乐舞曲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 。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 , 喊出反剥削 , 反压迫的呼声 , 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 , 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 , 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 , 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 , 如《氓》 。总之 , 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 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 。在艺术上 , 《诗经》音调流畅 , 语言朴素 , 常用赋、比、兴的手法来表情达意 。赋的手法是直陈其事 , 比即打比方 , 兴是感物起兴 , 先咏它物来引发情意 。后世把《诗经》奉为学习的最高典范 。战国后期 , 在南方的楚国 , 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学习楚民歌基础上 , 创造了具有楚文化独特光采的新体诗——楚辞 。楚辞体诗句式以六言、七言为主 , 长短参差 , 灵活多变 , 多用语气词“兮”字 。诗歌充满着神奇瑰丽的想象 , 洋溢着楚地特有的文化浪漫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 运用这种诗歌形式 , 创作了古代文学史上第一抒情长诗《离骚》 , 优美动人的《九歌》十一篇 , 言志述怀诗《九章》九篇 , 以及《天问》等 , 共25篇楚辞作品 。屈原的后继者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 。《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颠峰之作和代表 , 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 , 垂范于后世 。两汉崇文 , 大一统的鼎盛帝国 , 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 。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 。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 , 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其体式导源于荀子的《赋篇》 , 并吸收了楚辞的某些形式要素而形成的 。汉初贾谊、淮南小山的赋 , 尚未脱楚辞形迹 , 被称为骚体赋;枚乘的《七发》奠定了汉代大赋的形式格局;至汉武帝时代 , 献赋诵赋风气大盛 , 产生了一大批赋家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 , 极写帝王苑囿之盛、田猎之乐 , 稍后的扬雄 , 有《甘泉》、《羽猎》诸赋 。这些赋写得铺张扬厉:多以歌功颂德为宗旨 。到了东汉 , 班固的《东都赋》《西都赋》 , 张衡的《东京赋》《西京赋》仍是散体大赋中的煌煌巨作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 , 帝国强势不再 ,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用辞赋来抒情志、来刺时世 。张衡的《归田赋》 , 赵壹的《刺世疾邪赋》 , 蔡邕的《述行赋》等是这方面的名作 。他们的创作突破了大赋原有的体制 , 对以后魏晋时期的抒情小赋和唐宋时期的散文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两汉文学中最有价值的是乐府诗中的民歌 。乐府本是国家音乐管理机构 , 负有采编民歌民谣 , 配乐演唱的职能 。后人将乐府机构配乐演唱的歌称名为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和《诗经》是一脉相承的 , 《诗经》是“饥者歌其食 , 劳者歌其事”;汉乐府以“感于哀乐 , 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 , 深刻反映了两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 表现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愿望和要求 。有的控诉了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政策 , 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有的揭露了封建礼教 , 封建家长制的罪恶 , 以及表达了对真挚爱情的向往 , 如《孔雀东南飞》、《上邪》、《有所思》 , 有的对社会下层人民的不幸表示深切的同情 , 如《东门行》、《妇病行》、《孤儿行》 , 等等 。而《诗经》以抒情为主 , 汉乐府长于叙事铺陈 , 标志着古代叙事诗的完全成熟 。《孔雀东南飞》是中国古代汉民族第一叙事长诗 。汉代文人诗歌一直无所成就 。到东汉 , 文人在乐府民歌影响下试作五言诗 , 班固的《咏史》诗 , 写得质木无文 , 极少诗味 , 但是是现存最早文人五言诗 。东汉末年产生的《古诗十九首》 , 才成为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无名氏文人创作的一组抒情短诗 。它并非成于一人一时 , 抒发了处于动乱时代下层文人伤感 , 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与汉乐府民歌长于叙事不同 , 《古诗十九首》的主要艺术特色是长于抒情 。它委婉含蓄自然质朴中显出精炼工切的艺术特色 , 前人有“五言之冠冕”的赞誉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文学日益摆脱经学的影响 , 而获得独立的发展 , 开始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 。诗歌、散文、辞赋、骈文、小说等文学样式 , 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诗歌的地位仍然是最重要的 。汉末魏初 , 在“世积乱离 , 风衰俗怨”的社会背景下面 , 文人诗歌创作进入了“五言腾踊”的大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以曹操 , 曹丕、曹植父子为核心 , 加上孔融、王粲、刘桢、陈琳等所谓“建安七子”组成的邺下文人集团 , 创造了“建安文学”的辉煌 。建安文人的作品 , 具有“慷慨任气”这种共同的时代风格 , 其中曹操的诗歌 , 沉雄悲凉 , 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 , 表露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 , 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 如《蒿里行》、《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 , 都是较为成功的篇章 。曹植的文学成就最高 , 人称“建安之杰” 。他的诗歌“骨气奇高 , 词采华茂” , 《白马篇》、《赠白马王彪》分别是他前期和后期诗歌的代表作 。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 著名的〈洛神赋〉美不胜收 。“七子”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王粲 , 他的《七哀诗》、〈登楼赋〉等篇章 , 是建安文学中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杰作 。魏晋之交 , 随着世风的变易 , 诗歌创作呈现出与建安时代不同的风貌 。阮籍、嵇康的作品 , 或沉郁艰深 , 或风调峻切 , 他们继承了建安文学的优秀传统 , 进一步推动了五言古诗的发展 。西晋太康时期诗歌繁荣 , 诗人有“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称 , 但多数作品流于华采繁缛 , 唯左思的诗歌骨力遒劲 , 承传建安文学的精神 。其〈咏史〉诗开启了咏史和咏怀结合的新路子 。东晋在玄学的影响下 , “理过其辞 , 淡乎寡味”的玄言诗泛滥一时 , 能够超越流俗的大诗人便是陶渊明 。陶渊明的时代 , “真风告逝 , 大伪斯兴” , 他因贫而出仕 , 目睹官场黑暗 , 不愿同流合污 , 决心辞官归隐 , 保持自我的人格精神 。他的田园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 , 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 , 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 。创造了情、景、理交相融合 , 平淡和醇美统一的艺术境界 。《归园田居》、《饮酒》是他的田园诗的代表作 。陶诗的风格自然冲淡为主流 , 但《读山海经》(“精卫填微木”)、《咏荆轲》等也显示了诗人“金刚怒目”的一面 。可以看出诗人内心并不静穆 , 他没有忘怀世事 。陶渊明诗对后世影响很大 , 尤其是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受其直接影响 。陶渊明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 , 他的散文、辞赋 , 数量虽不多 , 却非常出色 , 著名的有《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等 。南北朝时期 , 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 , 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 。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 , 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 , 世称“大小谢” 。诗人鲍照出身寒微 , 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 , 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北方文苑稍嫌荒寂 , 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 , 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 。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 , 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 , 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 。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 , 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 。总的来说 , 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 , 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 , 作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 南北朝乐府民歌也足以与汉乐府诗前后辉映 。南朝的吴歌、西曲明丽柔婉 , 北朝少数民族歌曲则多刚健亢爽 , 风格各异 , 但都情意真切 。唐代诗歌堪称一代文学标志 , 中国古典诗歌的顶峰 , 是诗歌史上的黄金时代 。初、盛、中、晚各期都名家辈出 , 大家纷呈 。诗歌创作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阶层的男女老少 , 《全唐诗》收录的诗人就有两千余家 , 诗作近五万首 , 而实际远不止此数 。初唐时期 , 宫廷诗歌承齐梁余风 , 流行靡丽软艳的“上官体”诗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 他们和稍后的陈子昂 , 上承汉魏风骨 , 力扫齐梁宫体诗颓风 , 使唐诗开始由宫廷走向社会 , 由艳情转向现实 , 由靡靡之音变为清新健康的歌唱 。同时的宋之问和沈佺期在诗歌的形式上也做了大胆的探索 , 他们共同为唐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 史称盛唐 , 这一时期出现了两大诗歌流派和我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 。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等人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派 , 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而别开生面 。王维诗歌“诗中有画 , 画中有诗” 。收在《辋川集》中的五言绝句 , 如《鹿柴》、《辛夷坞》等 , 善于将绘景状物与阐发禅趣相结合 , 意境幽美 , 艺术精妙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为代表的边塞诗人 , 诗风刚健 。韵味深长 , 唱出盛唐强音 。高适的《燕歌行》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七言歌行体诗 , 描绘雄奇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 , 或悲壮浑厚 , 或奇逸峭拔 , 都是唐代边塞诗的佳篇 。李白与杜甫是古今诗坛的“双子星座” 。李白诗歌豪放飘逸 , 史称“诗仙” 。如《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 , 无不显示了诗人独特的情感色调和艺术个性 。杜甫诗歌号称“诗史” , 风格沉郁顿挫 。他用诗歌创作抒发了忧国忧民之心 , 象《三吏》、《三别》这样的诗歌 , 实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过程中一系列重大的事件 , 最负盛名 。那些优美写景述怀诗 , 也不忘忧国忧民 , 如《登高》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安史之乱以后 , 进入中唐时期 。经过短期的衰退之后 , 诗歌创作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 。刘长卿、韦应物的山水诗 , 是王维、孟浩然一派的继续;卢纶、李益的边塞诗 , 是高适、岑参一派的余绪 。以白居易、元稹为首的现实主义诗人 , 倡导了一场新乐府运动 。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 , 歌诗合为事而作” , “惟歌生民病 , 愿得天子知” , 的创作主张 , 并以巨大的热情投入了新乐府诗的创作实践 。他们的新乐府诗 , 往往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现象 , 加以集中概括 , 对朝廷一系列错误政策和由此造成的社会弊端进行讽谕批评 , 主题明确 , 题材集中 , 有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战斗性 , 诸如《卖炭翁》、《杜陵叟》等篇章 , 千百年来传诵不绝 。白居易的诗歌创作成就是多方面的 , 《长恨歌》和《琵琶行》 , 也堪称古代叙事诗中的杰作 。这一时期 , 和元白诗派齐名而诗风殊趣的是以韩(愈)孟(郊)诗派 。韩孟诗派以才学为本 , 以议论见长 , 作诗力避平俗而求生硬奇险 , 开了后世宋诗的风气 。此外各具艺术个性的著名诗人还有柳宗元、刘禹锡、贾岛和李贺 。李贺以其浓丽浪漫的诗风独树一帜 , 并启迪了晚唐的李商隐 。到了晚唐 , 随着李唐王朝走向没落 , 诗歌气格染上了浓厚的衰亡感伤色彩 。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杜牧和李商隐 。世称“小李杜” 。杜牧长于写七绝 , 可与盛唐“七绝圣手”王昌龄并肩 。他的咏史怀古诗 , 风格俊爽高绝 。写景也自然清丽 , 如《山行》让人百读不厌 。李商隐的七律沉博绝丽 , 以爱情诗独擅胜场 。他的《无题》诗 , 工于比兴 , 用典甚多 , 往往意蕴深永 , 耐人寻味 , 部分作品则未免有晦涩难解之病 。宋诗总的成就不如唐诗 , 但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也有其自己的特色 。宋初诗人杨亿、钱惟演等 , 学晚唐李商隐 , 但多讲究声律辞藻 , 注意华丽典雅 , 缺少社会内容 , 号西昆体 。王禹偁起而与之抗衡 , 作品面对现实 , 走平易流畅的一途 。继之而起的梅尧臣 , 苏舜钦 , 都针对西昆体流弊而有所革新 , 欧阳修作为宋代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人物 , 奖掖后进 , 倡导平易流畅、注重气骨、长于思理的诗风 , 形成宋诗的自身特点 。北宋诗坛上影响最大的两位诗人是苏轼和黄庭坚 。苏轼诗说理抒情 , 自由奔放 , 更进一步发展了宋诗好议论、散文化的倾向 , 由于他丰富的生活阅历和深厚的艺术修养 , 故能避免许多诗人所犯的浅率无味或生硬晦涩的弊病 , 他的作品代表了北宋诗歌革新运动的最高成就 。黄庭坚和他的江西诗派的诗歌最具宋诗的特色 。其诗宗尚杜甫 , 自立门户 , 大率瘦硬生新 。属于江西诗派的诗人有陈师道、陈与义、韩驹等 。陆游、杨万里和范成大 , 他们都出于江西诗派 , 最终却分别自成一家 。陆游是宋代最伟大的爱国诗人 , 他留下来的诗共九千三百余首 , 他的诗篇最感人的是表现了他老而不衰 , 死而不渝的抗敌复国的爱国壮志 。在《关山月》一诗中 , 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诗人忧心如焚的情怀 。杨万里的诗清新活泼 , 范成大的诗善写田园风光 , 颇有生活情趣 。他们在创立独特的诗歌风格上都各自作出了努力 。南宋后期还出现了“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 , 但作品现实感不强 , 诗格比较浮弱 。到宋末 , 文天祥、汪元量等人的爱国诗篇 , 浩气磅礴 , 为这期诗坛增添了最后一抹光彩 。诗歌发展经历了《诗经》→ 《楚辞》→汉赋→汉乐府诗→建安诗歌→魏晋南北朝民歌→唐诗→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现代诗的发展历程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 , 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 , 具有鲜明的节奏 , 和谐的音韵 , 富于音乐美 , 语句一般分行排列 , 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 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 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 , 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 , 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 , 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 。”这个定义性的说明 , 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 , 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 , 抒情言志 , 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 , 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 , 语言具有音乐美 。分类 , 古体诗近体诗词曲 1讽刺 2爱情 3哲理 4送别 5风景 6抱负 7想像 8故事 9思想叙事诗和抒情诗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和韵脚诗 属于文学体裁的一种 , 顾名思义 , 泛指每一行诗的结尾均须押韵 , 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歌谣 。这里的韵脚诗指现代韵脚诗 , 属于一种新型诗体 , 类似流行于网络的方道文山流素颜韵脚诗 。出道于2000年之后 。现代(当代)诗歌的主要流派:“五四”诗歌、新月派、现代派、九叶派、朦胧诗、中间代、新生代、湖畔派等 。新国风节奏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 。春夏秋冬四季的代序 , 朝朝暮暮昼夜的交替 , 月的圆缺 , 花的开谢 , 水的波荡 , 山的起伏 , 肺的呼吸 , 心的跳动 , 担物时扁担的颤悠 , 打务时手臂的起落 , 都可以形成节奏 。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 , 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要求 , 每当一次新的回环重复的时候 , 便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 , 好像见到老朋友一样 , 使人感到亲切、愉快 。颐和园的长廊 , 每隔一段就有一座亭子 , 既可供人休息 , 又可使人驻足其中细细观赏周围的湖光山色 。而在走一段停一停 , 走一段停一停这种交替重复中 , 也会感到节奏所带来的快感与美感 。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 。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 , 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 。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 。众人一起劳动时喊的号子 , 队伍行进时喊豹口令 , 都有这种作用 。可见 , 仅仅是节奏本身就具有一种魅力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 。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 。各有固定的习惯 , 可以形成节奏感 。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 , 未经加工的 , 不很鲜明的 。此外 , 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 , 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造成的 。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 , 并使之定型化 , 节奏感更加鲜明 。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 。然而 , 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 。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 , 又会流于造作 。不自然 。只有那件既人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 。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 , 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 。古希腊语和拉丁请;元音长短的区别比较明显 , 所以古希腊诗和拉丁诗都以元音长短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 。有短长格、短短长格、长短格 。长短短格等 。荷马史诗《伊里亚特》和《奥德赛》都是由五个长短短格和一个长短格构成 , 叫六音步诗体 。古梵文诗主要也是靠长短格构成节奏、德语、英语、俄语 , 语音轻重的分别明显 , 诗歌遂以轻重音的有规律的交替形成节奏 , 如轻重格、重轻格 。中国大典诗歌的节奏是依据双语的特点建的 , 既不是长短格 , 也不足轻重格 , 而是由以下两种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音节和音节的组合 。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 , 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 , 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 , 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 , 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 。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 。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 。顿 , 有人叫音组或音步 。四言二顿 , 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 , 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 , 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 。必须指出 , 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 , 通常吟诵对倒需要拖长 。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 。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 。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运 。逗 , 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 。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 , 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辽 , 这个远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 , 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 , 五言二三 , 七言四三 。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 。并称之为“半逗律” 。他说:“‘半逗律’乃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 这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 。”揭示了“半运律” , 我们才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句子凑成了四、五、七言却仍然不象诗 , 原因就在于音节的组今不符合这条规律 。揭示了“半逗律” , 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 , 就因为二二二的这种音节组会无法形成半逗 , 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 读四言诗觉得节奏比较呆板 , 五七言则显得活泼 , 其奥妙也在于音节时组合上 。四言诗 , 逗的前后各有两个音节 。均等的切分 , 没有变出 。五七言诗 , 逗的前后相差一个音节 , 离变化于整齐之中 , 读起来就觉得活泼 。四言二二 , 五言二三 , 七言四三 , 这是构成诗句的基本格律 。符合了这条格律 。就好像为一座建筑物树起了柱子 。至于其他格律 , 如平民、对仗 , 不过是在这柱子上增加的装饰而已 。中国诗歌的格律似乎很复杂 , 说穿了就这么简单 。其次 , 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要素 。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都分的重复 。按照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出现同一韵母 , 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 。这种节赛可以把涣散的声音组成一个整体 , 使人读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 , 读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 。有些民族的诗歌 , 押韵并不这样重要 。例如古希腊诗 , 古英文诗、古梵文诗 。据十六纪英国学者阿期查姆所著的《教师论》 , 欧洲人与诗用韵开始于意大利 , 时当纪元以后 , 中供纪曾风行一时 。德国史诗《尼布隆根之歌》 , 以及法国中世纪的许多叙事诗都是押韵的 。文艺复兴以后 。欧洲诗人向古希腊学习 。押韵又不那么流行了 。十七世纪以后押韵的风气再度盛行 。到近代自由诗兴起 , 押韵的诗又减少了 。但中国古典诗歌是必须押韵的 , 因为汉语语音长短 , 轻重的区别不明显 , 不能借助它们形成节奏 , 于是押韵便成为形成节奏的一个要素 。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 , 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 , 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 。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 , 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 , 作诗押韵比较容易 , 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 。魏晋以后才逐渐严格起来 , 并出现了一些韵书 , 如李登的《声类》 。吕静的《韵集》 。夏侯咏的《四声韵略》等 , 但这些私家著作不能起到统一押韵标准的作用 。唐代孙怖根据《切韵》刊定《唐韵》 , 此书遂成为官定的韵书 。《切韵》的语音系统是综合了古今的读音和隋北的读音 , 加以整理决定的 , 和当时任何一个地区的实际读音都不完全吻合 。作诗押韵既然要以它为依据;自然就离开了口语的实际情形 。这是古典诗歌用韵的一大变化 。到了宋代、陈彭年等奉诏修了一部《广韵》 , 它的语音系统基本上根据《唐韵》 , 分四声 , 共二百零六韵 。比较繁琐、但作诗允许“同用” , 相近的韵可以通押 , 所以实际上只有一百十二韵 。宋淳祜年间平水刘渊增修《壬子新刊礼部韵略》 , 索性把《广韵》中可以同用的韵部合并起来 , 成为一百零七韵 , 这就是“平水韵” 。元末阴时夫考订“平水韵” , 著《韵府群玉》 , 又并为一百零六韵 。明清以来诗人作诗基本上是按这一百零六韵 。但“平水韵”保存着隋唐时代的语音 , 和当时的口语有距离 , 所以在元代另有一种“曲册” , 在完全按照当时北方的语音系统编定的 , 以供写作北曲的需要 。显著名的就是周德清的《中原音韵》 , 此书四声通押 , 共十九个韵部 。现代北方曲艺按“十三辙”押韵 , 就是承袭《中原音韵》的 。“十三辙”符合现代普通话的语音系统 , 可以作为新诗韵的基础 。总之;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 , 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 , 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 。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 , 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 , 再配上韵 , 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