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小暑的由来 24节气小暑的来历


1、小暑节气的由来:“斗指辛为小暑 , 斯时天气已热 , 尚未达淤极点 , 故名也” 。小暑日 , 太阳到达黄经105度 , 正午用圭表测日影 , 影长为古尺二尺四寸 , 相当于今天的0.58米 , 同夏至相比 , 这时的白天已开始见短了 。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栖指向未的方位 , 也就是西南方 。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六月 , 又叫未月 。天气已经很热 , 但还不到最热的时候 , 所以叫小暑 。
【24节气小暑的由来 24节气小暑的来历】2、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 , 夏天的第五个节气 , 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 , 热也 ,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 月初为小 , 月中为大 , 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 , 表示炎热的意思 , 小暑为小热 , 古人认为小暑期间 , 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 故称为小暑 。也有节气歌谣曰:“小暑不算热 , 大暑三伏天 。”指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 , 但还未达到极热的程度 。俗话说:“热在三伏” 。我国三伏天气一般出现在夏至的28天之后 , 即所谓“夏至三庚数头伏” 。
3、人们常说“热在三伏” 。中国历法规定 ,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 , 其中第一个10天为初伏 , 初伏最早离夏至20天 , 最晚30天 , 小暑离夏至16天 。“小暑过 , 每日热三分” , 小暑节气期间正好赶上入伏 , 从小暑至立秋这段时间 , 称为“伏夏” , 即“三伏天” , 是全年气温最高的时候 , 民间有“小暑接大暑 , 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 , 上蒸下煮”的说法 。“小暑之时 , 雨热同季” , 雨与小暑有着相依为命的关系 , 金代诗人庞铸《喜夏》诗云:“小暑不足畏 , 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 , 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 , 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 , 步屧到西厢 。”
4、我国古代将小暑分为三候:“一候温风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鹰始鸷 。”小暑时节大地上便不再有一丝凉风 , 而是所有的风中都带着热浪;《诗经 七月》中描述蟋蟀的字句有“七月在野 , 八月在宇 , 九月在户 ,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文中所说的八月即是夏历的六月 , 即小暑节气的时候 , 由于炎热 , 蟋蟀离开了田野 , 到庭院的墙角下以避暑热;在这一节气中 , 老鹰因地面气温太高而在清凉的高空中活动 。
5、民间有“小暑大暑 , 上蒸下煮”之说 。由于出汗多 , 消耗大 , 再加之劳累 , 人们更不能忽略对身体的养护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 , 盛夏开始 , 气温升高 , 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 , 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 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 , 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 需加强田间管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