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时期欧洲有多黑暗 中世纪为什么被称为黑暗时代( 二 )


这个观点,得到了大诗人席勒的推波助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位判定中世纪黑暗的大人物 。对席勒而言,中世纪到处吹着“北方蛮族人的精神压抑”之风 。
所以,启蒙时期,人们一致觉得,中世纪是倒退、愚昧、断裂、不思进取的时代,好想把这段历史从记忆里擦掉也就不足为奇了 。
然而这样的认知真的是对的吗? 《中世纪历史与文化》一书的作者约翰内斯·弗里德给出了否定答案 。
02.约翰内斯认为,康德得出的那个结论,显然是思维模式受到限制的结果 。他只是照搬了西方人对中世纪固有的成见,完全相信具有欺骗性的文化记忆 。他只是模糊地认为,16、17世纪更适合作为转折的时间点 。
“没有理论基础的论断是站不住脚的 。”约翰内斯以一句老生常谈的话,看似“轻易”地驳倒了康德的观点 。
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史学家约翰内斯必须给出有力的说明,证明自己是对的 。
因此,他打破了以往史学家以时间轴为线索的写作模式,他选择以个人的、微观的史学为切口 。
借此来讲述公元500年至1500年这段历史,以证明这段时间内欧洲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科学、宗教是呈发展态势的 。没有这段发展,欧洲根本就看不到现代世界 。
所谓的“启蒙运动”推崇者,如果没有“黑暗”做对比,哪里来的什么“启蒙”呢?这样言之凿凿的判断,似乎有几分道理 。
中世纪之初,即是高度文明的古罗马被蛮族人消灭之时 。如果这是一场事件,那确实可以说文明没落了 。
但它不是,古罗马的文化遗产并没有被蛮族人舍弃,和中国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正统文化一样,他们靠武力征服,却不得不吸收比自己发达的文明以实现更好的治理 。
作为古罗马最后一位智者,波埃修斯的作品在蛮族人中间被广泛传阅 。古罗马的文化遗产才不至于就此被毁灭,中世纪持续发展才有了可能 。
有一个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
西哥特国王阿陶尔夫(Athaulf)在哥哥去世后,沿袭了哥哥的蛮族作风,洗劫西罗马 。
所以在多年征战中,他和他的军队大肆地抢掠与焚烧所经之地,本以为只是劫掠钱财,过过瘾就可以 。谁知道时无英雄啊,灭了人家的王室,百姓没有饭吃,你就得负责 。
汉初,刘邦采用无为而治的政策,休养生息,让长期饱受秦政重压的百姓喘了口气 。汉这才得以兴盛百年 。但阿陶尔夫显然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是继续试图以武力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 。他拿着把剑,很直白地要求罗马皇帝给解决问题 。
罗马皇帝很不屑,江山都被你拿走了,我还得帮你治国?想得美!
哥特人只好自食其力,与当地人民妥协 。(但是并没有向王室妥协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