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三月不知肉滋味是怎么回事 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滋味( 四 )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 。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 。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 。患,忧虑,担心 。寡,少 。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
24、夫:句首语气词 。如是:如此 。
25.故:假如,如果
26、文:文教,指礼乐 。来:使……来(归附) 。
27、安:使……安定 。
28、相:(xiàng)辅佐 。
29、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 。守:守国,保全国家 。
30、干:盾牌 。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 。干戈:指军事 。
31、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 。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 。萧:古通“肃” 。这里借指宫廷 。

【作品鉴赏】
《季氏将伐颛臾》这个故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季氏伐颛臾一事,是在“陪臣执国政”的鲁国的特殊背景下发生的 。“陪臣”指的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 。他们的先祖即庆父、叔牙和季友都是鲁桓公(前711---前694在位)的儿子、鲁庄公(前693---前662在位)的弟弟,号称“三桓” 。到孔子这时,“三桓”执鲁国国政已达一百六七十年之久 。在这一百多年间,公室(鲁君)和私室(三桓)之间的主要斗争有:①前594(鲁宣公十五年)针对三家分地扩展颁布了“税亩”制度;②前562(鲁襄公十一年)三家“作三军,三分公室,各有其一”;③前517(鲁昭公二十五年)欲诛季,三桓联合进攻,昭公被迫逃亡 。
这斗争一直继续到战国初年,《史记·鲁周公世家》说:“悼公之时,三桓胜,鲁如小侯,卑于三桓之家 。”季氏将伐颛臾一事,不见经传 。后世注家以为是子路、冉有向季氏转达了孔子的意见,季氏惧祸而止 。《史记·孔子世家》载:“仲由为季氏宰”在前497(定公十三年);季康子召冉有在前492(鲁哀公三年),其时子路随孔子在陈 。至于二人何时同为季氏家臣,则不得而知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有季康子向孔子询问季路、冉有才能的事,也不著年代 。据推测当在鲁哀公初年 。

孔子一贯反对“陪臣执国政”,对三桓的指责在《论语》中就有许多记载 。文章主要记录了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发表的三段议论 。第一段话说明了他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理由;一是“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即颛臾在鲁国一向有名正言顺的政治地位;二是“且在邦域之中矣”,即颛臾的地理位置本就在鲁国境内,对鲁国一向不构成威胁;三是“是社稷之臣也”,意即颛臾素来谨守君臣关系,没有攻打的理由,孔子的话体现了他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反对强行霸道,诉诸武力 。第二段孔子引用周任的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批评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的态度 。第三段话孔子正面阐述他的政治主张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