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无言 知无不言什么意思( 五 )


显然,老子是那个时代的学术泰斗,而《道德经》又是集中反映他的思想的著作精品,他不应该会犯此这种说理逻辑混乱的低级错误 。那么,合理的推测只能是:老子是在故意为之,而且其中隐含着妙不可言的深意!
那么,老子为何故意为之?此举又究竟有何深意?
二、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有研究者认为,之所以造成以上困惑,原因在于,人们对老子故乱其词的传承手法,还没有彻底参破 。老子将原文次序打乱,故意让表面的混乱掩盖其说理的真实逻辑,其实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更是一种高明的无为之法,其间妙处多多 。不仅突显了道学自始至终神龙犹隐的特色,同时也是老子所倡导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的具体运用 。
也许出乎老子意料的是,他此举竟会带来这样一种的结果:2500年来,无数人不仅意识不到他的“故意”之所在,反而会瞎子摸象一般,要么咬文嚼字牵强附会,要么故弄玄虚自鸣得意,悠悠然坐而论道 。
当然,绝不应该否定这种坐而论道的巨大价值 。因为正是这样一个过程,无数后人纷纷从老子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接收到智慧的种子,汲取其精神的养分,并各自开出了姹紫嫣红的精神之花,结出殷实的智慧之果 。而老子则是一位至高无上的尊师,将一道又一代的人召唤领进他的殿堂,既不指定必修科目,更不提供标准答案,个人自我修行,造化全凭个人 。
【心知无言 知无不言什么意思】或许更超出老子预期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区区五千语言的一部《道德经》,竟象一位神奇的画师,妙手绘就了其身后两千多年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的历史画卷 。
三、勤“观“重“悟”,知“无”不言
事实上,老子不仅为后世打开了一扇通往智慧殿堂的大门,同时也提供了帮人摘取智慧之果的梯子 。这梯子就是“观”,就是“悟” 。(参见笔者近日发表在“今日头条”的另一篇拙作《从时、空、观三维视角分析,有助加深对老子“道”的理解》) 。
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中提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主张,而在最后一章中又语重心长地说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他用首尾呼应的方式强调:理解“无“、感悟“道“的方法或途径,只有一条,那就是——用心去”观“,用心去”悟“;只有通过用心去”观“与”悟“的过程,体会到了”无“与”道“的美妙,才能获得”妙不可言“觉醒和进步;才能真正达到”寡言不辩“、”至善至知“的境界 。
四、悟道敏行,知行合一,方为期待
然而,通过对“无”与“道”的“观”与“悟”,达到”寡言不辩“、”至善至知“的境界,并非老子对后人有所期待的全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