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意思


祸从口出、言多必失的危害,提示人们说话一定要慎重,不可乱说、急说、胡说,但谨言慎行有时却容易被认作无能、ink">中庸之道过犹不及不作为的表现,也有时会被看作一种权谋之术,不被认可 。对于慎言的这种理解,可以从成语“三缄其口”的语义变化中得到印证 。
“三缄其口”出自《说苑》卷十《敬慎》 。过犹不及的意思根据《说苑》的记载,孔子到周王朝的太庙参观祭拜之时,在太庙的台阶右側立着一个铜铸的人,此铜人很特别,嘴巴上贴着三道封条,铜人的后背上刻着一段近三百字的铭文,后来也称这一铭文为《金人铭》 。铭文对铜人做了一番介绍,原来此铜人是有历史原型的,是古代的一位慎言人,慎言人嘴巴上贴上封条,就是告诚自己不要多说话,多言多败 。
铭文从慎言人引申出了一大段箴言,指出多言乃千古祸乱之基,要求人们一定要见微知著,时刻警惕(孔子之周,观于太庙右陛之前,有金人焉,三缄其口而铭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ロ多败;无多事…夫江河长百谷者,以其卑下也;天道无亲,常与善人;戒之哉!戒之哉!”孔子顾谓谓弟子曰:“记之而中事情 。诗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如此,岂以口遇祸哉!”《说苑·敬慎》) 。这便是“三缄其口"来历,本是形容说话谨慎的成语,但后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与变化,“三缄其口”又有了新的意思,用来形容不肯或不敢开口,不肯为不作为之举,不敢则是身无担当之举 。
【中庸之道过犹不及 过犹不及的意思】
从“三缄其口”语义的演变可以看出,人们对慎言的精神并非完全参透,慎言在某些人那里变成了缄默不言,闭起嘴巴不说话,提倡慎言的人也被视作别有意图之人,是“愚民”政策的推广者 。实则慎言的精髓在“慎”字,它要求的是审慎的态度,不说言之无据、言过其实、言而无信、言而无礼的话,说话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 。说话必须符合实情,说话必须要做到,说话不能粗暴无礼 。慎言与不言是两种不同的概念,二者不是相对的,不言与多言才是相对的概念,应当说而不说与不该说而说,都是不恰当的,这便是孔子说的“过犹不及” 。
“过犹不及”出自《论语?先进》 。孔子的弟子子贡询问孔子一个问题:自己的同学颛孙师(字子张)与ト商(字子夏)哪一个更贤明一些?孔子认为颛孙师的行为超过了礼制的要求,卜商还未达到礼的要求 。孔子是尊礼的,因此子贡在听到孔子对颛孙师与ト商的评价之后,认为颛孙师会更强一些,但是,孔子却说超过与达不到,其效果是一样的,都是不合适的(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