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茶叶易货贸易

茶叶的对外贸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 在清朝时期 , 茶叶仍居对外贸易商品的大宗 , 同时由于市场需求的迫切 , 还使得不同历史时期的茶叶贸易有了鲜明的以货易货的特征 。 以货易货是历史上不同货币地区对外贸易中所采用的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 , 在边疆地区较为普及 , 如西北边疆的茶马贸易 , 在买卖城同俄国互市 , 在喀什噶尔同浩罕、布哈拉互市;在桂、滇边境同越南、缅甸互市 , 在福建同琉球互市等 。 (1)在朝贡体系下 , 清政府对朝贡国的回赠 , 也类似于“易货” 。 这种惯例在清朝前期的中英贸易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 同时 , 由于清政府对海外贸易的保守认识 , 每每在管理文件中强调要使用以货易货的方式 , 这是茶叶易货贸易存在的另一个基础 。 值得关注的是 , 茶叶作为一种重要出口物资 , 在道光时期白银外流加剧、鸦片入口严重的情况下 , 一度被朝野上下作为一种重要的“制夷”手段而提出来 , 强调茶叶的以货易货或者只能用白银购买 , 以达到遏制白银外流的目的 。 鸦片战争后 , 新开辟的通商口岸上海一度出现了中英商人之间鸦片换丝茶的以货易货贸易 。 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些现象 , 以求揭开茶叶在中英贸易中所不为人知的一段历史 。 【鸦片战争前后的中英茶叶易货贸易】完成机构:暨南大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