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形成南青北白之说 隋唐时期的瓷器( 二 )


由于所用原料精淘细练,南方越窑青瓷胎质紧密,气孔率较小;加上采用匣钵烧制,器物光彩夺目、端庄规整;又加上提高了施釉技术,釉药厚度达0.2–0.5毫米,釉面很晶莹滋润 。
唐代文人学士很喜用越瓷 。陆羽《茶经》中曾描绘它瓷质类玉,光洁类冰,悦目怡神 。徐寅《贡余秘色茶盏诗》中石"巧刻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石",陆龟蒙《茶臨诗》则称道"岂如璧姿,又有烟風色",成为千古佳句 。
随着政治中心的北移,开辟了陶瓷史上"南青北白"的烧造局面 。而当时的白瓷烧制已非常完善,其中以邢窑最负盛名,“天下无贵贱通用之” 。
可以这么说,邢窑白瓷的出现,改变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尤其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
此外,江西景德镇、四川大邑的白瓷也非常有名,在景德镇梅亭出土的唐代白碗,与现代高级细瓷的标准差别不大 。
杜甫曾赞大邑白瓷:“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
隋唐时还出现了彩绘,在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中出土的两件白瓷文官俑,帽子、头发、眉毛、胡须、剑鞘、腰带等,都是用黑彩点画的 。
实际上,当时有一些地方的确出现黑釉、褐釉,或在青釉器物上多次施呈色不同的釉,烧出的彩霞、浮云、树叶、花朵形状的色彩斑斓,端庄精美 。
尤其到唐代晚期,在长沙铜官窑创造性地烧出釉下褐绿彩斑组成或绘成的花鸟、人物故事、题诗、图案的彩瓷,并大规模使用模印、贴花工艺,使瓷器的装饰更加丰富 。
此时,还烧造出一种名叫“唐三彩”的瓷器,深受人们的追捧,其实这就是一种介于陶、瓷之间的艺术精品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