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信息传递就已见诸记载 。
长城的信息传递功能
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通信方式 。位于嘉峪关火车站广场的“驿使”雕塑,它取材于嘉峪关魏晋壁画墓,驿使手举简牍文书,驿马四足腾空,速度飞快 。
此砖壁画图于一九八二年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作为小型章邮票主题图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关是中国信息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古代信息传递的出现离不开“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的长城 。
“长城”一词始见于战国时代的文献记载 。在古代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修筑形式,所以对这种防御工程的称谓也有所不同,如:列城、方城、塞、暂洛、界壕、边墙等,实际上均指“长城”,其实广义的长城是对中国古代所有的巨型军事工程体系而言 。

我国古代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文章插图
在历代长城修筑过程中都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因地制宜、据险致塞” 。一是根据地型来构筑工程 。二是充分利用地理天险防御敌人 。
长城以垣墙为主体,包括了城障、关隘、兵营、卫所、墩台、烽堠和观察、通讯等综合功能,形成了古代最为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其中,设于长城内侧的烽火台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
西周出现的烽火制度
西周时期,为了防备敌人入侵,采用“烽隧”作为边防告急的联络信号 。在古史书《周礼》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在各国从边疆到腹地的通道上,每隔一段距离,筑起一座烽火台,接连不断,台上有桔槔,桔槔头上有装着柴草的笼子,敌人入侵时,烽火台一个接一个地燃放烟火传递警报 。
每逢夜间预警,守台人点燃笼中柴草并把它举高,靠火光给领台传递信息,称为“烽”,白天预警则点燃台上积存的薪草,以烟示急,称为“燧” 。
我国古代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文章插图
古人为了使烟直而不弯,以便远远就能望见,还常以狼粪代替薪草,所以又别称狼烟 。周朝规定:天子举烽燧各地诸侯必须马上带兵前去救援,共同抵抗敌人 。
由此可见,烽燧制度的实施,意味着早在周时就已出现了庞大而又完善的军事信息联系网络 。
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2年至1976年在居延通过发掘获得了汉代木简三万余枚,并发掘了烽燧遗址,对我们了解汉代烽燧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
据木简可知两汉时代,从河西四郡(今甘肃省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一直到盐泽都有烽燧设置,而且规模很大,管理极严,号称“烽燧万里相望” 。
据说是“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塞”举放烽火,昼夜不同,白天放烟,夜晚举火 。
此外,还采用各种不同的暗号表示进犯敌人的多少,敌人在五百人以下的放一道烽火,在五百里以上的放两道烽火等等 。
在出土的《塞上烽火品》中记载了当时朝廷制定的临敌报警和举放烽火的条例,即“联防公约” 。
该条文规定了在匈奴侵扰的不同部位、人数、时间、意图、变动以及天气异常等情况下,各塞举放烽火的类别、数量、传递方法以及发生失误如何纠正等细则,就连燧长有病请假都要经上级批准 。
这种信息传递方法,对防守边疆、抵御敌人曾起过一定的作用 。
我国古代人用什么传递信息 中国古代传递信息的方式

文章插图
烽火传递信息是非常快速的,在公元前119年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领几十万大军分路出击,以举放烽火作为进军的信号,仅仅一天的时间,这一信号就从河西传到几千里外的辽东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