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的水泥制作方法 水泥化学成分( 三 )


短短几个小时过去,水中的钙、硅浓度都变得相当高 。这时,它们就会结合形成无数个水化硅酸钙(C-S-H)小颗粒覆盖在水泥的表面,形成一个C-S-H薄壳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水泥颗粒逐渐溶解、缩小,开始离这层薄壳越来越远;而构成这层薄壳的无数小颗粒就像无数颗种子,细长的C-S-H纤维以此为起点,不仅向外生长,也向内生长 。向内生长的纤维将水泥颗粒与薄壳紧密相连,向外生长的纤维则将不同的水泥颗粒联结在一起 。

(水泥水化的微观过程,可以看到水泥颗粒与外面的一层壳)
随着时间的进展,水泥与水逐渐消耗了,而这些纤维之间的联结越来越紧密,最后形成了一个坚实的整体,即使在电子显微镜下也分不清彼此了 。这时的产物被称为“水泥石” 。在我们看到的尺度上,就是水泥“冻硬了” 。而随着水的消耗,水泥浆黑色的外表也逐渐褪去,变成了灰白色 。再经过必要的养护,这块混凝土就算是可以用啦 。

(水泥形成强度的过程,带“毛刺”的水泥颗粒相互搭接在一起)

(新拌混凝土和硬化的混凝土)
(四)其实,“水泥”是一种“有生命的材料”
短短一周时间,稀泥一样的混凝土就可以像石头一样为我们负担起大楼和路面的重量了 。但其实,外表平静的混凝土,内部的反应仍未停止 。
随着水泥颗粒越缩越小,水分与水泥颗粒开始被水化产物--这些越来越致密的C-S-H纤维所隔绝 。水泥颗粒有大有小,越大的水泥颗粒,剩的越多:对于那些10微米以下的小颗粒,一个月内可以完全反应完,转化成有强度的水泥石;而20微米的颗粒,中间就要剩下54%未反应;而那些60微米以上的水泥颗粒就非常可怜了,超过90%的部分都未参加反应 。因此,许多水泥厂家为了避免这种“浪费”,就将水泥磨得尽可能细,把大颗粒也打碎,这样既增加了水泥的利用效率,又提高了强度,在此基础上还可以降低水泥用量,节约成本 。一举多得,岂不美哉?
然而,这些大颗粒未反应的水泥真的是无用的吗?并非如此 。
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外界荷载、自身老化等原因,材料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裂纹和缺陷,进而影响性能 。
对于一般的材料,性能一旦下降,不论再怎么维护,都最多只能保持现在的状态,不可能像人一样,生了病可以被医生“治好” 。
但是混凝土不一样,在它出现了裂缝之后,空气中的水分就会进入混凝土中,这时,那些原本没反应的大颗粒水泥就派上了用场 。它们被裂缝暴露出来,与水分反应,进而让裂缝愈合 。混凝土的“病”可以被它自己治好,不仅能控制裂缝发展,甚至能恢复到更好的状态,是不是很神奇?有些五十年代建好的建筑,当时的强度不高 。可是六十多年过去了,现在的强度却发展到了顶峰 。这背后正是这些大颗粒水泥在起作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