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基因组学在家禽驯养中的运用:行为-基因-行为

在驯养期间 , 动物逐渐适应性改变行为和一系列其它性状 。 这个趋势的结果是产生了特殊的驯化表型 , 导致不同种类之间出现颜色、体尺、生理学和行为学方面的相同变化 。 显然 , 驯养为理解有关行为与某些性状之间由于选择而导致的平衡关系的基因机制提供了一个研究模式 。 瑞士学者Per Jensen比较了茶花鸡和自来杭鸡之间的行为和某些性状 , 用于研究产蛋量的性状选择 。 为了解与驯养有关的差异形成的基因机制 , 他们利用茶花鸡和自来杭鸡的杂交F2代对影响行为和某些性状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进行了基因组扫描 。 几个表现明显或不明显的生产性能QTLs被发现 , 其中一些与行为有关的QTLs相对应 , 暗示了多效性QTLs对于驯养表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 两个与翅膀颜色有关的基因以及它们的突变体被定位 , 其中一个显著地影响羽毛啄癖的形成(一种有害的行为失调) 。 他们认为 , 很可能是调节基因的突变导致了基因表达编码的差异从而致使几个性状出现显著地进化变异 , 而与行为分析相匹配的现代基因组学为研究育种计划的副作用与生产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提供了途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