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中国先秦孟子的人性论是什么】孟子人性论的核心观点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种道德属性 。李存山曾指“孟子所讲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区别其他物类的特性”,张岱年认为,“孟子讲性最注重对物类之不同 。”在反驳告子提出的“生之谓性”时,孟子提到“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即人性和兽性是有区别的 。那么这种区别源自哪里?孟子进一步指出“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意思是,禽兽和人都有吃、感官等生理需求,而人区别于动物还有精神的需求,坚持这种精神需求(人性)就会成为君子,抛弃这种精神需求(人性)就会成为庶民甚至是禽兽 。对于人性的定义,孟子进一步指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强调了仁义礼智是人类固有的本性,是君子与禽兽之间的差别 。换言之,人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vii第二,人性的共同规律是善的 。徐复观说“因心善是‘天之所与我者’,所以心善即是性善,而孟子便专从心的作用来指证性善” 。首先,人性是有规律的,孟子认为,凡是同类者都有相似之处,人也不例外 。其次,面对告子“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的追问,孟子回答“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 。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意思是,人性的善就像水向下流一样,水没有不向下流的,同样,人没有不善的 。即使有所改变也是外力造成,并非本性 。此外,孟子强调,“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 。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认为每个人都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些都是善的表现,因此人性本善 。第三,人性善是一种倾向,转化为现实需要后天努力 。孟子所讲的善只是一种存在于先天的良知良能,只是一种倾向和可能性,要实现还需要在后天加强道德修养 。首先,从“心”开始,“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即,如果能够扩充“四心”就能够保天下,如果不能连赡养父母都会成问题 。具体而言,一是要加强思考,“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 。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强调了用心思考就能得到善性;二是要加强学习,“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强调了仁是善心,义是正路,可以通过求学请教召回丢失的善心;三是要加强保养,“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 。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 。’惟心之谓与?”,强调注重心的保养 。其次,从“性”开始,一是要知本性,“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viii强调尽善心,悟本性,懂天命,指出以善心和本性对待天命是正常方法;二是学养性,“养心莫善于寡欲 。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ix强调要通过减少欲望修养内心 。
推荐阅读
- 千元投资“隐茶杯”日赚千元
- 我国从何时起称为中国
- 中国移动E100是什么意思
- 儒、道、佛与中国茶文化
- 中国移动亲情家园B计划68元保底免费送4M宽带一年
- 参加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考试有感
- 参加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考试感想
- 中国茶文化国际鉴定考试结束之后
- 春柳社演出日本新派剧剧目考略
- 第三季中国好声音歌单